#華與華書房#華杉注四書《孟子》【226】

三代成就一個家族,你做什么事,也要按看三代之后的眼光來考慮,這是至關重要的觀念。否則,你的“成功”,可能就成了遺禍子孫。


【孟子曰:“不仁而得國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孟子說,不仁卻能得到一個國家為國君的,這種事有。不仁而能得到天下為天子的,這樣的事還沒有過。

朱熹注解說,不仁之人,馳騁其私智,可以盜千乘之國,而不可以得天下民心。

張居正講解說,不仁之人,逞私智之巧,上以力脅迫其君,下以術愚昧其民,以一夫之身而盜千乘之國,這種事有,比如田恒篡齊,三家分晉,都是這種情況。

但是,如果你要得到整個天下,以四海之廣,兆民之眾,欲以力制之,而至柔者不可以威屈;欲以術愚之,而至神者不可以計欺,求其能成混一之舉,而遂其僥幸之圖者,自古以來,未之有也!

簡單的說,騙一國之人可以,騙全天下之人不可能。

但是,騙全天下之人,歷史上也不是“未之有也”,而是“有之矣”。朱熹引用鄒氏注解說:自古以來,以不仁而得天下,還是有的,比如秦朝就是啊。不過,秦朝二世而亡,傳不下去,還搞得自己絕嗣,斷子絕孫,所以這得天下,跟沒得一樣。

那什么是得天下呢,“比如三代而后可”,一定要像夏商周三代開國那樣的仁才行。

不過,我愿意給得天下一個定義標準,就是你能傳過三代,到第四代還妥妥的,這才算得天下,三代成就一個王朝。

咱們看自己家呢,三代成就一個家族,你做什么事,也要按看三代之后的眼光來考慮,這是至關重要的觀念。

錢穆講過一個他看寺廟建設的例子。他說,大雄寶殿前面,一定有兩棵百年以上的松柏,其巍峨蒼翠,才配得上雄偉金碧的大殿。那創殿人當初規劃建設時,他勘測地形,何處建殿,何處植樹,都是按幾百年的眼光去看,等到殿前蒼松翠柏長成參天大樹,和大雄寶殿相稱時,他已經早已圓寂百年,藏骨僧塔了。

所以,當他建設時,他設定的建成時間,是那樹長成參天大樹的時間,就是自己死后一百年,甚至幾百年,這是何等仁德,何等心胸!

錢穆接著說,有一次在西安游一古寺,大雄寶殿已經殘破了,殿前兩棵古柏,死了一棵。寺里當家的和尚呢,在那死柏的坎穴里,種了一棵夾竹桃。因為這夾竹桃,今年種下,明年就開花,馬上得享受,這當家和尚胸中氣量之短,他估計數字如此之小,一看這棵夾竹桃,就知道這寺廟氣數已盡了。

所以我們要得天下,一定要把未來幾百年的變化,幾百年的人世滄桑,全看在眼里。不要像秦始皇那樣,他以為他看了一萬年,其實他就看了十四年,他得天下,把所有的“福”都得了,把子孫的福也透支了,他的所謂得天下,就是遺禍子孫而已。

看了錢穆的故事,我想起我逝去的父親,他在院子里種下一棵手指頭那么細的黃楊苗。那黃楊別說他,就是我死的時候,也長不到碗口粗。能種黃楊樹苗的,心里都裝著一千年。

院子里另有以洗拖布用的水槽,是他用整塊金山石鑿成,他跟我說:“這個能管幾百年。”父親常說的一個詞,是“牢實”,牢實的標準,至少是二百年以上,一百年以下的,他根本不考慮。家里的家具,我買的意大利沙發,他嗤之以鼻——你那個不牢實——他只買紅木的。

父親去世之后,我才懂得并感激他的牢實,因為他在這家里留下了他的建設,留下了他的文化遺產,讓子孫能永遠和他在一起,每天觸摸到他。我愛我的父親,能觸摸到他的仁心,也相信他締造的家族,能興旺百年。

圖片發自簡書App

我的孟子學習參考書目:

四書章句集注,朱熹,中華書局

張居正講解孟子,張居正,中國華僑出版社

孟子正義,焦循,中華書局

孟子譯注,楊伯峻,中華書局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