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稱職的父親

前兩日,新聞推送。看到一則圖片新聞:一位六七歲的小姑娘安慰哭泣的父親,說用自己的骨髓給弟弟治病。細細讀來,原來孩子的弟弟患了大病,需要骨髓移植。檢測發現,小姑娘的骨髓匹配度很高。但是,父親無法接受如此年幼的女兒進行這樣的手術。可就算愿意移植,高額的藥療費用,仍然讓這個家庭難以承擔。

今日新聞。婚姻數次失敗,女子成單親媽媽。城市掙扎,努力掙錢。單身媽媽帶著四五歲的女兒開出租車,但出租車公司不要她了。她帶著女兒準備跳江。問女兒:媽媽跳下去好嗎?女兒答:不好。媽媽問:媽媽帶寶寶一起跳下去好嗎?女兒答:不要,媽媽。我們都不要跳。母親抱著孩子哭泣:日子過不下去了。


父母照顧年幼的孩子,理所應當,更出于本能。在可能的情況下,有人性的父母都不愿意孩子有取骨髓、跳大江的所謂經歷。快樂成長,健康長大,是每對父母都期盼的。然而,生活的重擔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輕而易舉扛起來的。

與妻子兩地分居,孩子放在爺爺奶奶處帶。縱然知道三歲以前親自帶孩子入睡可能更好,縱然看多了留守兒童因為缺乏足夠父愛母愛而變得孤僻怪異,依舊只能感懷一句無奈:我是不稱職的父親。難道本來就不該將她帶到人間來?

做一個父親應該要怎么樣?當別人在討論學區房時,我并不在意。因為,我覺得自己把更多時間陪著孩子,就是最好的學區房。因為,我覺得我和孩子一起閱讀、一起寫作,就創造了最棒的學區房。因為,我覺得花無數金錢時間精力去爭取學區房,不如將自己和孩子所在之地成為最強的學區房——即言傳身教、陪伴成長。然而,我并沒有看到自己能變成這樣父親的超大現實可能性。反觀自我,奮斗在單位,雖言盡力,實多有恍惚;難得回家中,雖言孝親養女,實多顧自身。故將自己稱為“不稱職的父親”,也非故意夸大。

煩惱月下,郁郁日晚。可細想:骨髓移植,力不能逮。眾籌求助,我亦投款10元。每次見此類,大都投款十元。不多不少,如此積累,估計也有幾百。如我者眾,診金困頓或可解。失業跳江,似乎無路,新聞報道,關注者或能扶持。新聞扶持,好心人扶持。得一工作,年輕媽媽或可重新撐起孩子的一片天空。作為孩子的父親,我能做些什么?我能心懷希望,目前也只能懷有希望。兩地相距兩小時車程,當周末有時間回家時,多抱抱孩子、陪陪寶寶,把手機放下,把工作放下,專心陪陪那個叫我爸爸的人;在平時,工作之余,多打電話多視頻。養好身體,積攢實力,為早日一家團聚做準備。

不稱職的父親,也渴望能夠稱職。每每想到女兒,內心倏忽生出內疚。父母自會為我全心照料孩子,我卻連他們都沒多照顧,更遑論孩子本身。只能,心存幾分希望。希望日子越來越好,盡管悲觀主義的我,對未來充滿著恐懼;希望家人早日團聚,盡管手上沒有多少硬牌,也生出幾分破釜沉舟的勇氣。不稱職的父親,希望早日稱職。

談不上勵志,談不得積極。對未來悲觀的態度,恐至死不改。希望不知在不在,當在。

朝陽,希望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