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這回事,這3條你做到了嗎?做不到就不要再寫了

文|阿杰說


寫作需不需要天賦?

當然需要。事實上,做任何事情都跟天賦有關。

智商最高的人占5%,智商最低的人占5%,二者只占10%,那么剩下的90%就是蕓蕓眾生的普通人。除了一些極特殊的需要由天才們來創造,世間大部分的成就,其實正是由普通人來完成的。

很多作家,包括知名作家,他們可能也排在這90%當中,那他們為什么能夠脫穎而出呢?

規律,寫作的規律。任何的行業都有規律,只有抓住規律,才能成功;違反規律,一意孤行,閉門造車,勢必抱憾終身。

剛剛讀完的《寫作這回事》,作者是斯蒂芬·金,就總結出了寫作的規律。

斯蒂芬·,當今世界上擁有讀者最多、聲名最大的美國小說家,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成為好萊塢制片商的搶手貨,有超過70部電影和電視節目取材自他的作品。

電影《閃靈》,網絡上被大家瘋狂追捧的電影《肖申克的救贖》等等等等,都是根據他的小說改編的。

1979年,他才32歲時,就成為全世界作家中首屈一指的億萬富翁。


《寫作這回事》

斯蒂芬·金總結了寫作的3條規律,即“3多”。


1.多看書:


有句話說得好:

一個不讀書的人,他只活在現在,他的眼界是狹窄的;

一個讀書的人,他活在過去、現在和未來,他的眼界是開闊的。

只有多讀書,才能了解過去,把握現在,展望未來。

人生短暫,時間、精力和金錢不是用之不盡,取之不竭的,而最好的方法,就是閱讀,通過書籍了解到別人的思想和經歷,在最短的時間內補充到自己的大腦中。

讀一個人寫的書,相當于與這個人促膝長談,他會把他這一生中最精華和最有用的東西傳授給你,而且只花那么少的錢。

比如說老子的《道德經》,不過5000個字,但內容涉及處世、領導、用兵、養生等,老子畢生的思想精華也就這5000個字,可以說字字珠玉,把這本書讀懂讀透,可以解決多少事情啊!

金庸,有華人的地方就有人在閱讀金庸的武俠小說,他寫的書雖然僅有十幾部,但每一部都是經典之作。

有時我們看他的書,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為什么?因為在他所著的書里,涉及到了歷史、天文地理、唐詩宋詞、儒釋道、醫學、農學,甚至還有圍棋等大量的知識。

誰都知道,金庸的私人藏書,在香港無出其右。

他每天堅持讀書6個小時以上。

金庸有一個綽號叫“活辭海”,同事們有了疑難問題,不用去查書,直接去問他,他總是每答必中。

這需要讀多少書啊?

難怪金庸老先生無所不知,無所不曉。


金庸先生的書房

“每天讀書”,我覺得這應該是一名寫作者最基本的日常工作。


2.多經歷:


雖然我們可以通過閱讀,知道很多我們不知道的事情,但有句話說,“紙上得來終覺淺”,還有,“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很多的東西,你光知道了,不一定有深刻的理解,沒有經過實踐,未必能夠在你的作品中運用自如。

只有知道了,并且親身去體驗一下,才是獲得知識的最好方法。

大學生最喜愛的書,《紅樓夢》排第一,《平凡的世界》排第二,可見《平凡的世界》這本書受歡迎的程度。

《平凡的世界》的作者是路遙,他如何寫出這么偉大的作品?

第一:多讀書。

1982年,路遙準備創作《平凡的世界》,他先做好前期工作。

首先,是一個大量讀書的過程,他給自己列了100多部的書單。除了研究文學作品外,還讀了其它的雜書,包括政治、哲學、經濟、歷史、宗教、農業、商業、工業、科技以及大量知識性小冊子,諸如養魚、養蜂、施肥、稅務、財務、氣象、歷法、造林、土壤改造、風俗、民俗、UFO(不明飛行物)等等。

因為這部書的內容將涉及1975年到1985年,這10年間中國城鄉的社會生活,那時沒有網絡,他為了收集資料,翻閱了10年間所有的《人民日報》等報刊。

第二:多經歷體驗。

更重要的是,他真正去體驗了那些他想要描寫的環境。他深入生活,把自己當成書中的角色。

他到工地上打過短工。

為了寫好孫少平的“礦工生活”,又去煤礦體驗生活,和礦工同吃同住。一遍一遍地下井,而且要下到很幽深、很潮濕的地方去體驗生活,有時他會堵住幾個剛剛從井下上來的礦工,給他們煙抽,一起坐在陽光下閑聊。他必須熟悉煤礦井下井上的情況,礦工生活的習慣,以及礦工們經常用的一些語言。

他寫的人物,百分之九十都是有原型的。

正是因為這樣不平凡的積淀,才能夠寫出《平凡的世界》這樣一部直抵人們心靈的巨著。


去經歷體驗,可以是外出去旅行,與不同的人交朋友、交流,也可以去做不同類型的工作,獲得大量第一手的資料,如此,才能讓自己的作品顯得真實而豐滿,才能真正打動讀者。

如果你走入寫作的瓶頸期,不妨走出家門,去全國乃至世界各地轉它個把月,回來后,一定會思如泉涌的。

有錢當然好,無錢也可以窮游一下嘛。


3.多寫作:


平時多讀書、多經歷是一種輸入,是積累,而寫作是一種輸出。輸入多了,不輸出不釋放,就會憋著。

最好的方法是每天輸入,每天輸出,如此方能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把自己的文字武器練習到一個純熟的地步,越是純熟,你寫出的文字就越可能接近于你的思想。

秘訣是什么?一個字:寫。大量寫,每天寫,隨時隨地寫,這是最笨拙卻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一萬小時定律”是規律,永遠有效,無論做什么事情。

如果每天寫作3小時,風雨無阻,連續10年,剛好就是一萬小時,正符合“一萬小時定律”。

如果沒有達到一萬小時,卻整天抱怨怎么還沒有成名,還沒有到達成功的彼岸,是沒有任何用處的。

金庸每天寫,寫了10年,寫完了他的十幾部書,然后又用了10年的時間,把所有的書重新修改了一遍。

唐家三少連續86個月(7年多)從不斷更的神績,成功申請了吉尼斯世界紀錄。

唐家三少到目前創作了4000萬字。

情感作家陸琪說:“每次作家們一起出去玩,高鐵上,大家都在聊天,唐家三少卻拿出電腦開始寫作。”


唐家三少

可以參考《成為知名作家的唯一秘訣,沒有之一。》


不要羨慕別人今天的光環,要想到他在無人的背后每天拼命努力的寂寞,十年如一日地默默寫作。

從“養在深閨無人識”,到終于熬成了“一朝成名天下知”,這才是我們要向他們學習的地方。


2016.12.5

-END-


點個贊或者關注我,給阿杰說一個小小的支持吧。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