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了去懂你

“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的云,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dāng)最好年齡的人。”

如果要評選民國最美情話,沈從文寫給張兆和的這句話絕對可以名列前茅。

提起他們之間的愛情,大多數(shù)人第一時間想到的都是那些信,從第一封到最后一封,那些滾燙而真摯的情話,即使是今天讀來,仍然令人動容:

“如果我愛你是你的不幸,你這不幸是同我的生命一樣長久的”;

“求你將我放在你心上如印記,帶在你臂上如戳記。我念誦著雅歌來希望你,我的好人”;

“望到北平高空明藍(lán)的天,使人只想下跪,你給我的影響恰如這天空,距離得那么遠(yuǎn),我日里望著,晚上做夢,總夢到生著翅膀,向上飛舉。向上飛去,便看到許多星子,都成為你的眼睛了。”

?在信中,他叫她三三。三三,三三,多么溫柔的稱呼,溫柔得像一聲嘆息。寫信的人和讀信的人都已不在了,憑著這些信,他和她的愛情成了一個最動人的傳說。

三三在他的信中永遠(yuǎn)不會老去,一如他初見她時的模樣。

沈從文遇見張兆和時,她還只有十八歲,正是人生中最燦爛的年華。她皮膚有點黑,據(jù)說年輕時挺漂亮,所以有個外號叫“黑牡丹”。

我見過她拍攝于1935年夏天的一張照片,老實說容貌并不出挑,在家里人的眼里,這位三小姐“皮膚黑黑的,頭發(fā)剪得很短,像個男孩子,身材壯壯胖胖,樣子粗粗的,一點都不秀氣”。

“一點都不秀氣”的兆和是如何打動沈從文的呢?據(jù)他們的兒子沈龍朱回憶說,一次沈從文看見張兆和在操場上邊走邊吹口琴,走到操場盡頭,張兆和瀟灑地將頭發(fā)一甩,轉(zhuǎn)身又回走,仍是邊走邊吹著口琴,動作利索,神采飛揚,讓人心動。

沈從文喜歡“小獸”一樣充滿活力的女子,也許正是這一瞬間,渾身洋溢著青春氣息的張兆和一下子抓住了他的心。

做為老師的他開始展開對這位女學(xué)生的追求。當(dāng)時張兆和追求者眾多,不少男生給她寫情書,她把這些情書編為“青蛙1號”、“青蛙2號”、“青蛙3號”……看完就放在抽屜里,也不回。收到老師沈從文的信,她愣住了,看完后還是沒有回。二姐張允和見了取笑說,這大約只能排為“癩蛤蟆13號”。

沈從文的情書攻勢一發(fā)而不可收拾,張兆和的沉默不僅沒有讓他退縮,反而越戰(zhàn)越勇。愛情本就讓人卑微,在大家閨秀張兆和面前,“鄉(xiāng)下人”沈從文口口聲聲稱,只愿做她的奴隸:

“莫生我的氣,許我在夢里,用嘴吻你的腳,我的自卑處,是覺得如一個奴隸蹲到地下用嘴接近你的腳,也近于十分褻瀆了你的。”這樣的卑微,連自尊都不要了,可是愛情來到的時候,誰還在乎自尊呢。

除了寫情書外,沈從文還動用了其他招數(shù),比如去張兆和的閨密面前哭訴他的一片深情,甚至揚言說,如果她堅持拒絕他,他就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是刻苦向上,一是自殺。

這樣近于死纏爛打的追求不僅沒有打動兆和,反而讓她感到厭煩。張家四姐妹中,元和深情,允和活潑,充和淡定,兆和則相當(dāng)理性。這和她的成長環(huán)境有關(guān),她是家中第三個女兒,并不得寵,前面有兩個姐姐,后面還有一串弟弟妹妹,從小就是在較為被人忽視的環(huán)境中長大的。帶大她的保姆朱干干總是教她為人要本分知足,她由此形成了冷靜務(wù)實的性格。

所以對沈從文的情書攻勢,她實在是煩透了,于是跑到校長胡適那里去告狀。胡適是個和事佬,一心想撮合才子佳人,勸她說:“他頑固地愛你!”張兆和不客氣地回答說:“我頑固地不愛他!”

胡適聞言愕然,只得給沈從文寫信說:“這個女子不能了解你,更不能了解你的愛,你錯用情了。你千萬要堅強,不要讓一個小女子夸口說她曾碎了沈從文的心。此人太年輕,生活經(jīng)驗太少……故能拒人自喜。”

不得不佩服胡適的眼光,她的確不了解他,也欣賞不了他。信中提到的拒人自喜四個字雖然未免刻薄,但張家三小姐把追求者們的情書用“青蛙N號”來編號,實在是有點過分了。

沈從文這個湘西人,看起來斯文溫和,其實骨子里一腔湖南人的熱血和蠻勁,認(rèn)準(zhǔn)的事九頭牛也追不回。張兆和的拒絕,他不管,胡適的勸解,他也不聽,仍然一個勁地用情書轟炸意中人。他還是挺為她著想的,在情書里還叮囑她不要因為干擾荒廢了學(xué)業(yè),弱弱地說一句,他難道沒有醒悟到最大的干擾來源是誰嗎。

在他自己都快要絕望的時候,張兆和緊閉的心扉居然被炸開了一道縫,對人說:“自己到如此地步,還處處為人著想,我雖不覺得他可愛,但這一片心腸總是可憐可敬的了。”

沈從文特意去蘇州看她,張家人對他挺友好的。二姐允和對他印象挺好的,叫他到家里來玩,還勸妹妹去旅館看他,后來提起這段往事,允和也笑稱自己是“媒婆”。兆和的弟弟們也特別喜歡他,因為他會講故事,五弟寰和用自己的零花錢為他買了瓶汽水。沈從文暗暗感激,后來寫《月下小景》時還特意鄭重其事地標(biāo)明為“張家小五”輯自某書。

兆和最終選擇接受沈從文,固然是由于“他的信寫得太好了”,也離不開家人的推波助瀾。

在蘇州住了一陣后,沈從文帶著眷戀和希望離開了,臨走前特意叮囑兆和:“如爸爸同意,就早點讓我知道,讓我這鄉(xiāng)下人喝杯甜酒吧。”允和幫他向父親提親,得到許可后,趕緊給三妹夫發(fā)了個電報,上面只有一個“允”字,一語雙關(guān),既是同意的意思也是發(fā)信人的名字。兆和生怕她的沈二哥看不懂,偷偷又發(fā)了一封電報給他:“鄉(xiāng)下人喝杯甜酒吧!”

這場持續(xù)了四年的苦戀,終于通向了婚姻。在新婚之初,沈從文和張兆和一起啜飲著愛情的甜酒,有過一段快樂的時光。

結(jié)婚沒多久,沈從文就回了一次湘西老家。對于一般人來說,分離意味著痛苦,可對于他們來說,分離帶來的甜蜜也許要甚于痛苦,原因很簡單,一分開他們就可以痛痛快快地寫情書了。而只有在信里,他們的愛情才能夠保持著火一般的熾烈。

沈從文照例稱她三三,張兆和平生第一次露出女孩子的嬌態(tài),親昵地稱他二哥,在信里擔(dān)憂地說:“長沙的風(fēng)是不是也會這么不憐憫地吼,把我二哥的身子吹成一塊冰?”沈從文則回信安慰她說:“三三,乖一點,放心,我一切好!我一個人在船上,看什么總想到你。”

出現(xiàn)在信中的兩個人,完全是一副昵昵小兒女之態(tài)。誰能夠想到,一個是知名的大作家,一個是穩(wěn)重的大小姐。愛情,就是有這種魔力,可以讓再堅硬的人也能呈現(xiàn)出柔軟的一面來。

可惜的是,婚姻除了寫信和看信之外,還有太多實際的問題要解決。

回顧沈從文和張兆和的婚姻生活,像上文中出現(xiàn)的甜蜜時光并不多見。和信中永存的愛情相比,他們的現(xiàn)實婚姻其實并不完美,甚至可以說是矛盾重重。

他們婚姻中的首次危機出現(xiàn)在北京淪陷后。沈從文一路南逃,而張兆和帶著孩子們留在了北京。兩個人保持通信,這次不是說情話,而是在信中爭執(zhí)。沈從文想讓張兆和南下,而張兆和則堅持留在北京,理由是孩子需要照顧,沈從文的作品太多不方便帶走。這些理由,說服不了讀者,更說服不了沈從文,要知道,戰(zhàn)火紛飛中,有什么比得上一家團聚更重要?當(dāng)時文人大多舉家南逃,留在孤城北京,換誰也不放心。到最后,沈從文火了,去信質(zhì)問她:“你到底是愛我給你寫的信,還是愛我這個人?”

這場爭執(zhí),最后以兆和帶著孩子南下告終,兩人總算團聚了。但裂縫已經(jīng)出現(xiàn),并隨著時間對婚姻的磨蝕而日漸擴大。

他們兩個人原本就是不同的兩類人,一個出身于湘西鄉(xiāng)下,一個出生于合肥名門,性格、氣質(zhì)、愛好都迥異。以愛好來說,沈從文愛聽儺戲,這種咿咿呀呀的野調(diào)在張兆和聽來根本入不了耳,她愛聽的是昆曲。沈從文喜歡收藏古董文物,張兆和對他這個愛好不以為然,說他是“打腫了臉充胖子”,“不是紳士冒充紳士”。沈從文愛結(jié)交朋友,有時也干些仗義疏財?shù)氖拢瑥堈缀驼於荚跒榧依锶绾紊畎l(fā)愁,對此更是氣惱不已。

寫到這里,不禁有一個疑問,張兆和到底愛沈從文嗎?我想,一開始是堅決不愛的,后來慢慢被他打動了,嫁給他后,應(yīng)該還是愛他的。兆和性格本就冷靜理性,她對沈從文的愛,更多的是在盡做妻子的本分,始終少了一點激情。她對婚姻的期待也同樣務(wù)實,不過是希望兩個人在一起好好過日子,不要太拮據(jù),也不需要什么浪漫。

這本來沒有問題,問題在于她嫁的人是沈從文。沈從文一身的詩人氣質(zhì),對愛情、對婚姻有著更多的憧憬,他期望婚姻在相濡以沫之外,還能有靈魂上的相知相惜,他當(dāng)然不滿足于婚姻中僅僅只有平淡的親情。

所以,當(dāng)張兆和在為柴米油鹽之類的問題指責(zé)他時,他仍然沉迷在感情生活之中。他們這個時期的信完全是雞同鴨講:一個抱怨錢不夠用,一個指責(zé)她不夠愛他。對于這段婚姻,他們投入的感情不對等,期望值也不一樣。

從張兆和的表現(xiàn)來看,她的確是不夠愛他的。她連他寫的故事也不喜歡讀,挑剔他信中的錯別字,她甚至對他的稿子看不過眼,忍不住去改動里面的語法。殊不知,沈從文的過人之處就在于文中的野趣,她對他,始終是不欣賞的。

沈從文呢,與其說愛張兆和,不如說愛的是心目中向往的一個幻影。婚后,三三成了他小說中一系列人物的原型,比如說《邊城》里的翠翠,《長河》里的夭夭,還有《三三》中的三三,都是皮膚黑黑的,活潑俏麗,小獸一樣充滿生命力的女子。把張兆和與小說中的女孩子一對比,就會發(fā)現(xiàn),她們其實只是形似而已,兆和為人太過務(wù)實,身上缺乏翠翠們生命的熱度,沒有那種愛起來不管不顧的勁兒。

對婚姻的失望一度曾讓沈從文在婚姻外尋找安慰。

讓他動心的那個人叫高青子,一個喜歡寫小說的文藝女青年,對沈從文充滿了崇拜。她在沈從文的老鄉(xiāng)熊希齡家里做家庭教師,兩人得以相識。一次,沈從文去熊家,高青子特意穿了件綠地小黃花綢子夾衫,還在衣角袖口染了一點紫,這樣的打扮是脫胎于沈從文一篇小說中的女主角。她的聰慧深深觸動了沈從文。

沈從文坦承,自己是一個“血液中鐵質(zhì)成分太多,精神里幻想成分太多”的男子,他對這段情史也并沒有刻意隱瞞。那段時間,他常常出入“太太的客廳”,還特意為此跑去向林徽因傾訴,后者開導(dǎo)他說,生活就是這個樣子的,你要學(xué)著自己慢慢去化解。

張兆和對此很生氣,為了挽回他們的婚姻,親友們甚至給高青子介紹過對象。半個世紀(jì)之后,她提起來還耿耿于懷,不過她很公道地評價說,高青子長得很美。

1946年,沈從文為紀(jì)念結(jié)婚十三年創(chuàng)作同名小說《主婦》,借此書對妻子懺悔,他在書中說 “和自己的弱點而戰(zhàn),我戰(zhàn)爭了十年。”

可能很多人都會因此指責(zé)沈從文是渣男,我只想說,在漫長的婚姻過程中,厭倦、爭吵甚至出軌都是很難避免的事情,如果單以一次出軌來論人品,那未免把人性想得太單純了。

這次出軌事件只是他們數(shù)十年婚姻中的一次考驗,更多更大的考驗還在后面。

進入新時代后,沈從文和張兆和的分歧越來越明顯。沈從文是頑固的理想主義者,美是他的宗教,除此外他并無信仰,也絕不愿意拋棄自己信仰了小半生的東西;張兆和則是冷靜的現(xiàn)實主義者,屬于那種適應(yīng)性強、彈性較大的人。當(dāng)她穿著列寧服,積極向新時代靠攏時,他卻停滯不前,拒絕接受變化。

以前,他還可以遁入創(chuàng)作之中,可那時,他的作品被批評為“桃紅色文藝”,而根正苗紅的作品都要為新社會唱頌歌。既然不能再為自己寫作,不能再用他覺得有意義的方式寫作,那他寧愿擱筆。這是一個與世無爭的人為自己選擇的抗?fàn)幏绞健K偸悄敲搭B固,頑固地忠于自己的心。

沒有人理解他的頑固,包括他的家人。那段時間,沈從文孤立無援,被大學(xué)生貼大字報,被老友們孤立,被發(fā)配去掃女廁所,因為抑郁癥一度住進了精神病院。張兆和卻適應(yīng)得很好,后來還當(dāng)上了《人民文學(xué)》的編輯,她和兩個兒子都無法理解沈從文,他的兒子回憶說:“(當(dāng)時)我們覺得他的苦悶沒道理,整個社會都在歡天喜地迎接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且你生什么病不好,你得個神經(jīng)病,神經(jīng)病就是思想問題!”

有那么幾年,沈從文和家里人分居兩室。每天晚上,他到張兆和那里去吃晚飯,然后帶回第二天的早飯和午飯去住處吃。那幾年的冬天,可能是他生命中最寒冷最漫長的冬天了吧,就是在那樣的環(huán)境里,他開始將精力從寫作轉(zhuǎn)移到學(xué)術(shù)上,一個人就著冷飯饅頭,埋頭進行學(xué)術(shù)研究。他的家就在咫尺之外,究竟是什么讓他不愿意回家?

這個時候,他是否會想起胡適當(dāng)年所說的話,“這個女子不能了解你,更不能了解你的愛,你用錯情了。”

即使是在生命中最灰暗的時期,他仍然堅持給她寫信,寫給他心中的幻影,他的三三、小媽媽、小圣母,他的烏金墨玉之寶。不管她愛不愛看,能不能理解,他只顧寫,他在信中說:“小媽媽,你不用來信,我可有可無,凡事都這樣,因為明白生命不過如此,一切和我都已游離。”

這樣的字句,令人不忍猝讀。他并不盼望她的來信,因為在寫的過程中已經(jīng)得到安慰。

? 關(guān)于信的故事,張允和在《從第一封信到底一封信》里提到:“1969年,沈從文下放前夕,站在亂糟糟的房間里,“他從鼓鼓囊囊的口袋中掏出一封皺頭皺腦的信,又像哭又像笑對我說:‘這是三姐給我的第一封信。’他把信舉起來,面色十分羞澀而溫柔-----接著就吸溜吸溜地哭起來,快七十歲的老頭兒哭得像個小孩子又傷心又快樂。”

? 那一刻,他懷念的不是相伴了數(shù)十年的妻子,而是多年前提筆給他回信,又溫柔又調(diào)皮的那個三三。

沈從文去世后,張兆和致力于整理出版他的遺作。在1995年出版的《從文家書》后記里,她說:“從文同我相處,這一生,究竟是幸福還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來逐漸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壓,是在整理編選他遺稿的現(xiàn)在。過去不知道的,現(xiàn)在知道了;過去不明白的,現(xiàn)在明白了。

“太晚了!為什么在他有生之年,不能發(fā)掘他,理解他,從各方面去幫助他,反而有那么多的矛盾得不到解決!悔之晚矣。”

她不是不愛他,她只是忘了去懂他。等到終于懂得的時候,他已經(jīng)離她而去。

一切都太晚了,幾年后,張兆和因病逝世,死前已認(rèn)不出沈從文。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quán)歸作者所有,轉(zhuǎn)載或內(nèi)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nèi)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