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資源是稀缺的,社會資源的管理就顯得尤為重要。
稀缺性:社會資源的有限性,因此不能生產人們希望擁有的所有物品與勞務。
經濟學研究社會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資源。
經濟學家做以下研究(經濟學十大原理分為一下三類):
- 研究人們如何做出決策
- 研究人們如何相互交易
- 分析影響整個經濟的力量和趨勢,包括平均收入的增長、找不到工作的人占總人口的比例,以及價格上升的速度。
關鍵詞:資源 稀缺性 管理 決策 交易
1.1 人們如何做出決策
由于一個經濟的行為反映了組成這個經濟的個人的行為,所以我們的經濟學研究就從個人做出決策的四個原理開始。
關鍵詞:決策
1.1.1 原理一:人們面臨權衡取舍
為了得到一件我們喜愛的東西,通常就不得不放棄另一件我們喜愛的東西。做出決策就是要求我們在一個目標與另一個目標之間進行權衡取舍。
效率:社會能從其稀缺資源得到最大利益的特性。
平等:經濟成果在社會成員中平均分配的特性。
換句話說,效率是指經濟蛋糕的大小,平等則是指如何分割這塊蛋糕。
人們只有了解他們面臨的選擇,才有可能做出良好的決策。因此,我們對經濟學的學習要從認識生活中的權衡取舍開始。
關鍵詞:決策 取舍 效率 平等 蛋糕 大小
1.1.2 原理二: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所放棄的東西
上大學的成本如果是學費書籍、住房和伙食的錢加起來的話就會存在兩個問題。
- 它計算在內的某些成本并不是上大學的真正成本。離開大學一樣要睡覺吃飯,除非比大學貴,貴的部分才叫成本。
- 忽略了上大學的最大成本—你的時間
一種東西的機會成本是為了得到這種東西所放棄的東西。
關鍵詞:機會成本 時間 放棄
1.1.3 原理三: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理性人:系統而有目的地盡最大努力去實現其目標的人。
理性人知道,生活中許多決策很少是黑與白的選擇,而往往是介于其間(灰色地帶)。
經濟學家用邊際變動這個術語來描述對現有行動計劃的微小增量調整。記住,“邊際”指“邊緣”,因此,邊際變動是圍繞你所做的事的邊緣的調整。理性人通常通過邊際利益與邊際成本來做出決策。
由于某種原因,人們愿意為鉆石支付的錢要遠遠高于水。原因是任何一個人對任何一種物品的支付愿望都基于其邊際利益,即物品產生的額外利益。反過來,邊際利益又取決于一個人擁有多少這種物品。
當且僅當一種行為的邊際利益大于邊際成本時,一個理性決策者才會采取這種行為。
關鍵詞:理性人 目標 邊際變動 邊際成本 邊際利潤
1.1.4 原理四: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
激勵是引起一個人做出某種行為的某種東西,諸如懲罰或獎勵的預期。人們對激勵做出的反應,其余內容都是對此的解釋。
市場上的高價格提供了買者少消費和賣者多生產的激勵。
政府決策者決不能忘記激勵,因為許多政策改變了人們面臨的成本或利益。
從汽車安全的分析看出在分析任何一種政策時,我們不僅應該考慮它的直接影響,而且還應考慮通過激勵產生的不太明顯的間接影響。如果政策改變了激勵,那就會使人們改變自己的行為。
關鍵詞:激勵 政策 行為
1.2 人們如何相互交易
我們的許多決策不僅影響我們自己,而且還會影響其他人。
1.2.1 原理五:貿易可以使每個人的狀況都變得更好
兩國之間的貿易可以使兩個國家的狀況變得更好。同時,經濟中每個家庭都在與所有其他家庭相競爭,但又不能隔離其他家庭,因為有些事物或物品,需要其他家庭提供,因此,貿易使每個人都可以專門從事自己擅長的活動。通過與其他人的交易,人們可以按較低的成本獲得各種各樣的物品與勞務。
國家和家庭一樣,也能從相互交易中獲益,在世界經濟中即是我們的競爭對手,又是我們的伙伴。
關鍵詞:貿易 競爭 擅長 對手 伙伴
1.2.2 原理六: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
在一個市場經濟中,中央計劃者的決策被千百萬企業和家庭的決策所取代。企業決定雇傭誰和生產什么;家庭決定為哪些家企業工作,以及用自己的收入購買什么。這些企業和家庭在市場上相互交易,價格和利己**引導著它們的決策。
市場經濟:當許多企業和家庭在物品與勞務市場上相互交易時,通過它們的分散決策配制資源的經濟
自由市場包括大量物品與勞務的許多買者和賣者,而所有人主要關心自己的福利。盡管市場中存在的是分散的決策和千百萬利己的決策者,但事實已經證明,市場經濟在以一種促進總體經濟股利的方式組織經濟活動方面非常成功。
本書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解釋這只“無形的手”如何施展魔法。
價格就是“看不見的手”用來指引經濟活動的工具。
在任何市場上,當買者(賣者)決定需要(供應)多少時,他們都緊盯價格。作為買賣者決策的結果,市場價格既能反映了一種物品的社會價值,也反映了生產該物品的社會成本。
斯密的重點觀點是,價格會自發調整,指引這些單個買者和賣者達到某種結果,該結果在大多數情況下會實現整個社會股利最大化。
斯密的觀點有一個重要的推論:當政府阻止價格根據供求情況自發調整時,它就限制了“看不見的手”對組成經濟的千百萬家庭和企業的決策進行協調能力。
1.2.3 原理七: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學習經濟學的目的之一是提高我們對政府政策的適當作用與范圍的認識。
我們為什么需要政府的原因:
- 只有政府實施規則并維持對市場經濟至關重要的制度時,看不見的手才能施展其魔力。最重要的是,市場經濟需要產權的制度,以便個人可以占用和控制稀缺資源。即我們都依賴政府提供的警察和法庭來保護我們對自己生產出來的東西的權利——看不見的手依靠我們保護自己權利的能力。
- 看不見的手是強有力的,但并不是無所不能的。政府干預經濟并改變人們自己選擇的資源配置的原因有兩類:促進效率或促進平等。這就是說,*大多數政府的目標是既要把經濟蛋糕做大,又要改變這個蛋糕的分割方式。
產權:個人擁有并控制稀缺資源的能力。
效率目標,有時看不見的手有時會市場失靈,造成市場失靈的可能原因是:
- 外部性,它是指一個人的行為對旁觀者福利的影響。例子:污染
- 市場勢力,它是指單個人(或一群人)不適當地影響市場價格的能力。
平等目標,即使看不見的手帶來了有效率的產出,它也不能消除經濟福利上巨大的不對稱。市場經濟根據人們生產其他人愿意購買的東西的能力來給予其報酬。
市場失靈:市場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的情況。
外部性:一個人的行為對旁關者福利的影響。
市場勢力:單個經濟活動者(或一小群經濟活動者)對市場價格有顯著影響的能力。
看不見的手并沒有保證每個人都有充足的食物、體面的衣服和充足的醫療。根據某種政治哲學,這種不平等要求政府進行干預。
我們說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并不意味著它總能這樣。
關鍵詞:產權 市場失靈 外部性 市場勢力 效率目標 平等目標
1.3 整體經濟如何運行
我們從討論個人如何做出決策開始,然后考察人們如何相互交易。所有這些決策和相互交易共同組成了“經濟”。最后三個原理涉及整體經濟的運行。
1.3.1 原理八: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于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生產率即每一單位勞動投入所生產的物品與勞務數量的差別。同樣,一國的生產率的增長率決定了它的平均收入的增長率。
在考慮任何一項政策如何影響生活水平時,關鍵問題是這項政策如何影響我們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為了提高生活水平,決策者需要通過讓工人受到良好的教育擁有生產物品與勞務需要的工具,以及獲取最好的技術,來提高生產率。
1.3.2 原理九: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
通貨膨脹是指經濟中物價總水平的上升。
由于高通貨膨脹會讓社會付出各種代價,所以世界各國都把保持低通貨膨脹作為經濟政策的目標之一。
是什么引起了通貨膨脹?在大多數嚴重或持續的通貨膨脹情況下,罪魁禍首是貨幣量的增長。
1.3.3 原理十: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權衡取舍
貨幣注入的短期效應:
- 經濟中貨幣量增加刺激了社會的整體支出水平,從而增加了對物品與勞務的需求
- 需求的增加隨著時間推移,會引起企業提高物價,但同時,它也會鼓勵企業雇傭更多的工人,并產生更多的物品與勞務。
- 雇傭更多的工人意味著更少的失業。
上述推理過程得出一種在整個經濟范圍內的最終的取舍: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權衡取舍。
經濟周期是用生產的物品與勞務量或雇用的人數來衡量的,經濟活動中無規律的、大部分無法預測的波動。
決策者在運用各種政策工具時可以利用通貨膨脹和失業之間的這種短期權衡取舍關系,如通過改變政府支出量、稅收量和發行的貨幣量來影響對物品和勞務的總需求量。需求的變動反過來又影響經濟在短期中所經歷的通貨膨脹和失業的組合。
1.4 結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