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分享的書,也是公號分享欄目的第一本書,希望它能開個好頭。姑娘致力于用簡單精煉的語言告訴大家,這些厚厚薄薄的扉頁里到底都說了什么?
好了進入正題吧:
《引爆點》馬爾科姆?格拉德維爾
其實我看書從來都記不住作者的名字,如果記住了,那一定是中國作者,或者看了許多他的書。當然,這次的作者我仍舊記不住,照著網上敲了這個名字。
《引爆點》這本書可以當作論文來看待,結構基本即傳統邏輯上的:立論-論證-結論-后記。本書共7個章節,第1個章節拋出3個論點,后面6個章節依次分析。
怎樣引發一個潮流?如何通過最效率的方式達到最大的傳播效果?怎樣找到每件事的爆發點并點燃之?如果用到現實生活中去,那就是一家廣告公司或新公司該如何打入市場,搶占大份額關注?針對這些問題作者用了全書篇幅證明以下三點即最好的解決方案:
流行三法則=個別人物+環境影響+附著力因素
我所認為的=“娃娃頭”+身處環境+段子手類型因素
信息的傳播需要特別的人來實現,他必須是這個行業內的老油條,不一定是經濟實力最強的人,但他們在自己的行業圈子里卻是一個類似小時候朋友圈內的“娃娃頭”,他們普普通通但卻有號召力,會捉摸著成員的脾性在恰當的時候用最恰當的語氣宣布一個決定,然后大家從之。作者在書里講“個別人物”定為推銷員、聯系人和內行。
這種天然的引導和說話的渲染能力有些許的天賦存在,并不是誰錢多胸大就能擁有的。想想身邊是否有這樣的朋友?人小鬼大的總能號召一伙人吃吃喝喝,說不好哪天你就被他帶跑了。
說到環境因素,很多事情的影響范圍和力度超過我們的理解。例如,一個地區的自殺潮流是源于報紙的報道,青少年吸煙的流行緣于對成年人世界的擁抱和儀式。看書的時候我做了一秒種的反省,驚覺自己也是如此被影響過。
小時候的我最討厭吃蔥蒜姜以及家鄉獨有的魚腥草。厭惡的程度不比看見發霉的東西,筷子夾到了,如果那天爸媽的心情好,我會爭取換新筷子。直到高中某一天,我主動的吃下了第一口魚腥草,還喝了一碗漂著零零散散蔥苗的熱湯。
原因是,那天回家的路上我突然決定:都上高中了,要做一個成熟的人了。而我對成熟的定義來自于父母的行為,父母總說挑食的小孩子不懂事。所以那天之后,我什么都吃。而什么都吃這件事,也從那天起不再只是“吃”這樣一個簡單的行為,而更多的是在不斷地重復我心理上的成人儀式。
附著力因素,作者舉了兩個電視節目來說明它的意義。實際上附著力可以理解為自身具有傳播效益的事物或者理念。例如老白金廣告里的老頭老太,它的slogan,只要一提起你就會想起老白金,甚至有些時候人們會自發地拿它的廣告詞來開玩笑,寫段子。
其實更好的理解方式是視之為“段子手”,不管想要推廣還是宣傳,亦或引發一陣潮流,所傳播的內容必須是能夠讓人們過目不忘的,甚至自主的運用到生活中的,這樣效果就達到了。目前能有那么強力作用的,就是段子手們的段子了。不過隨著段子的暴增,許多段子也會因此變得毫無印象之力。下一個能讓人們過目不忘的載體是什么呢?
綜其以上,許多看似莫名其妙就流行起來的事情突然有了可追求的原因。很多事情的發生不是憑空而就,而是有人很機智的抓住了某一個積累變量的臨界點,在適當的時機引燃了大規模的質變。我們身邊總有伯樂,他們愿意花錢或者換時間去尋找那些看起來不怎么樣,但卻又充滿個性和叛逆精神的內行們,他們不滿足于現狀,總喜歡嘗試,加上適度的環境干擾,再給他們一身具有特色的新衣,沒過多久也許你們就看見了一陣新型潮流。
不過我一直認為,任何科技和研究的發展再如何的牛逼精確,永遠都無法離開人們最簡單最直接的實質特點,所有的爆點和出口均來源于一直以來沒有變過的人性。
《引爆點》是一本不錯的實用性書,作者用比較經典的具體的案例層層分析,沒有故作的深奧,也沒有流于表面的簡述,對于想了解如何更好地理解傳播和品牌推廣的人來說,是一本值得一看的書籍,對于初學者來說是不錯的啟發。
對它的一句話評價:言簡意賅的,作者說完了一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