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白話試譯
有子說:“若其人是一個孝弟之人,而會存心喜好犯上的,那必很少了。若其人不喜好犯上,而好作亂的,就更不會有了。君子專力在事情的根本處,根本建立起,道就由此而生了。孝弟該是仁道的根本吧?--《論語新解》
孝悌,當然是為人的根本。一個人有沒有學問,就看這個人能否對父母盡孝,對兄弟、姊妹、朋友是否友愛。“君子務本”,那學問的根本是什么呢?文學好,知識淵博,那是枝節(jié)的,學問之道在自己作人的根本上----人生的建立,內(nèi)心的修養(yǎng)。所以“本立而道生”,學問的根本,就在于培養(yǎng)這個孝悌。換句話說,培養(yǎng)人性光輝的一面,“至愛”、“至情”的這一面,所謂“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錢老曾經(jīng)問:“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yǎng)不出杰出的人才?”我想我并沒有能力回答這個問題,但當我寫孝悌是培養(yǎng)人性光輝的時候,突然想到了錢老的問題,我覺得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現(xiàn)在的教育已經(jīng)舍本逐末,追求的是分數(shù),是證書,而不是為人之根本。這不是教育體制的錯,高考這個平臺,真的已經(jīng)夠公平了。但是我們的教育觀念卻不對,體制可以以分數(shù)為核算標準,但教育卻不能以分數(shù)為準繩。
教育的話題只是一帶而過,我今天想談論的是孝和悌。我想批判的孝道是:“你該孝,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說法有問題,天下怎么沒有“不是的父母”呢?當我在網(wǎng)上看到有父親讓年幼的女兒穿不多的衣服開直播賺錢,當我看到親生父親虐待兩歲女兒并“網(wǎng)絡直播”的時候,我真的很震驚!他們認定自己生下了孩子,這個孩子便是自己的所屬物,所以一生都要為了自己的需求服務,孩子充當供自己發(fā)泄怒火、賺錢養(yǎng)家的工具也是天經(jīng)地義嗎?無怪乎武志紅說“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是天下無數(shù)謊言中的NO.1。”
而這些禽獸如果還要用“天下無不是之父母”、“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來自辯的話,我覺得這是對孔夫子最大的侮辱,因為這根本不是孔孟的思想。中國人談孝字,“父慈子孝”是相對的,父親對兒子付出了慈愛,兒子回過頭來愛父親就是孝。父母就好比兩個朋友,他們照顧了你二十年,如今他們老了,動不得了,你回過來照顧他,這就是孝。而在那些對孩子進行殘酷身心靈虐待的父母心中,沒有對孩子的愛,只有人性中最可怕的惡毒,“虎毒尚且不食子”呀。
說完了“孝”,那什么叫作“弟”呢?“弟”就是兄弟姊妹的友愛,就是兄友弟恭,哥哥對弟弟愛護,弟弟才對哥哥恭敬,才不是讓你“以德報怨”。中國的五倫有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這五倫中前四倫都講得通,唯獨朋友這一倫是中國文化特有的。朋友為什么是五倫之一呢?有時候有許多話,許多心情和苦痛,上不可以對父母,下不可以對妻兒講,只有找朋友講,所以朋友為五倫之一。
說到朋友,就讓我想到了七月與安生,她倆一起長大,不是姐妹親似姐妹。七月從小成績優(yōu)異,安生則是不愛學習、早早進入社會。家明是七月的男朋友,但七月知道家明愛上安生了,安生愛上家明了,能跟父母講嗎,這個我一見鐘情、見過父母準備要結(jié)婚的男人跟我從小一起長大形影不離、比親姐妹還親的閨蜜相愛了?不能!甚至跟誰都不能講,除了安生。而當懷孕的七月想過上像安生一樣的流浪生活時,她能跟父母講嗎,能跟家明講嗎?不能,只能騙!所以她的孩子也只能托付給安生!所以安生成了安穩(wěn)的七月,七月成了流浪著的安生。這就是知己啊,懂你想要的,給你能給的!
孝悌不是只知道說“天下無不是之父母”和“你要無條件對別人好”的教條,孝悌是為人之根本,培養(yǎng)孝悌才是建立內(nèi)心的修養(yǎng)、培養(yǎng)人性光輝的正確打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