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賣二畝地,也要鬧家戲”,這句俗語里的“家戲”便是二人臺。
在我的老家,逢年過節或者喜事、喪事,都要有二人臺唱。我家族里不少長輩是忠實的二人臺粉絲,她們能說出來什么“幾歲紅”還是“二后生”之類的角兒,以及這些角兒們的種種故事。
例如某位“幾歲紅”就是在九歲的時候出的名,后來讓自己的女人毒啞了嗓子,再唱不了戲;再比如某某以前眼睛是正常的,結果勾搭了有夫之婦,被人家挖了眼睛報復——后來便把這經歷唱了出來,漸漸紅了;還有某某自幼家貧,被虐打受不了跑出來要飯,后來學了二人臺。
等等,這些故事。
雖然這些與演員唱功無關,也是不知道真假的八卦,卻并不妨礙觀眾一邊聽戲一邊拉呱(方言,聊天的意思)這些有影兒沒邊兒的閑事。
有外地朋友問過我,二人臺是不是就是二人轉?
“二人臺”與“二人轉”有許多共同點:產生年代大致相同,最初都叫蹦蹦戲;都產生、發展、繼承于民間,都是地方民間藝術;臺上表演都以一丑一旦兩個人說唱為主,道具都有長綢、扇子等;兩者均為喜劇形式,語言都是當地方言等。
“二人臺”和“二人轉”有明顯的不同之處:“二人臺”是流傳于晉、內蒙古、陜、冀等地的一個地方小戲,與東北“二人轉”堪稱藝術“姊妹花”,是兩種不同藝術形式的地方戲曲和地方曲藝。
“二人臺”是以扮人物為主的小戲,唱腔更為豐富,藝術形式更為完整。“二人轉”則是以說、唱、舞為主的曲藝演唱。“二人轉”用東北方言接近普通話,語言障礙較小,而“二人臺”用的西北方言土語較難讓外地觀眾聽懂;二者在音樂、唱腔、美術、服裝道具、樂器配置、表演藝術上都有明顯區別。
同時,二人臺在表演上既有草原遼闊粗獷的風格,又有北方憨直奔放的品味,深受蒙漢兩族人民喜愛。
嗯,先奉上我聽過的幾首二人臺,也是當地人常聽的。
《走西口》 反映農民背井離鄉出口北謀生的悲慘生活。
《捏軟糕》 通過一對青年男女做生日糕的過程,抒發他們的相愛之情。
《五哥放羊》(片斷) 反映舊社會貧苦農民的愛情生活。
《借冠子》反映聰明農婦如何揭露地主的丑惡嘴臉
這個是一個選段,我很喜歡這個小姑娘,覺得長得漂亮,所以放上來了。
這個相對完整版,唱的演的都好。
更多關于內蒙古吃喝玩樂可以關注我的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