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足夠的現實成就之前,情懷只是一種奢侈品,當其作為一種商業模式時,要想成功,那背后一定要有非常成熟的商業運作支撐。如果不從商業的角度叩問情懷的本質,不探究情懷何以變成現實,那最終只是自娛自樂。
今天下午到一位素未謀面的朋友處茶喝聊天,聊起我最近一直在聊的冷粉,他站在商業的角度說了一句話讓我的印象深刻,他說:“情懷歸情懷,商業歸商業。”
這位朋友讓我明白,情懷需要商業來實現價值的最大化。這或許就是商業除了赤裸裸的利益之外,最具魅力的地方。
與我一起同去的馬姐也感慨到,我們習慣了媒體人的思維,一旦創業就很難跳脫這種思維,成功的機率也會因此而變小。看來,情懷和商業的確是決策背后的最大博弈因素,站在這個十字路口,究竟該往左還是右,是個問題。
就像我現在在寫的冷粉一樣,毫無疑問,冷粉對景德鎮人來說,已經沉積為一種情懷,但它日常所呈現的狀態,只是街頭小吃而已,甚至只是底層勞動人民養家糊口營生,跟他們講情懷還不如多光顧他們的生意,這其實也是一種商業轉換。
誰愿意為冷粉的情懷買單?受眾群體有哪些?如何讓情懷變成一件好玩的事情,讓更多的人愿意參與?這些都需要商業的介入,才能將一件有意義的事情變得有意思。
好吧!看樣子我得重新思考冷粉的未來了。朋友說,在冷粉的世界里,我只適合做觀察者和推動者,商業的事情還是得交給專業的人來做。
現在想想,他說的是對的。還是讓情懷歸情懷,商業歸商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