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領導在面試完一個新人回來時,問了我一個問題,你覺得什么是好的用戶體驗,你對用戶體驗是怎么理解的。
仔細一想,作為一名產品從事人員,需要從更加全局的角度去思考每一件事情,這其中就包括用戶體驗。平時比較愛好逛逛資訊網站,結合平日工作,對于用戶體驗這件事情也有了一些自己的認識。雖然聽起來,“用戶體驗”這東西就跟“情懷”一樣,已經被說爛了。但是既然說到用戶體驗了,也就有必要來沉淀下自己對用戶體驗的認識,觀點不一定對或者錯,只是寫寫,希望與更多人探討我們心目中真正的“用戶體驗”。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把用戶體驗與易用性混淆。也許你說的用戶體驗只是易用性罷了。那么到底什么是用戶體驗。
也許有的人會說,用戶體驗就是讓用戶付出最小成本滿足需求,更簡單便捷地完成某項需求任務,其實這僅僅只是在講易用性(usability);也許有的人會說,用戶體驗的目標是做到自然,其實這僅僅只是易學習性(learnability)。相信很多人都會很容易把兩者混淆在一起,其實業界對易用性與用戶體驗是有著不一樣的定性與解釋的。
用戶體驗
根據ISO定義, 用戶體驗(User Experience)包括了用戶在使用產品和服務之前、之中和之后的所有情緒、信念、偏好、感覺、生理和心理上的回應、行動和成就感。用戶的心理狀態的變化是重點。
其實這個描述有點過于學術化,用一種比較通俗易懂的語言來概括一下。用戶體驗(User Experience,簡稱UX)是一種在用戶使用產品過程中建立起來的純主觀感受。
這個概括中提到了3個關鍵詞,分別是用戶、過程中和主觀感受,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3個關鍵詞構成了用戶體驗的靈魂。
用戶意味著,對于不同的目標用戶來說,好的用戶體驗的定義是不同的。所以如果脫離了用戶,是無法評價一個產品的用戶體驗的好壞的。
可能很多人都認為我們應該將產品做到簡單化,最好是用戶不需要學習就能輕易上手使用。這個原則可能對于大部分面向大眾的產品來說是對的。但是在另外一些情況下,就會有其他的說法,不一定受用。例如美圖秀秀和Photoshop都可以處理圖片,但是他們的用戶體驗哪個好哪個不好,我們不能夠簡單地就下結論。
美圖秀秀的目標用戶是那群愛美愛拍照的姑娘們,他們的典型使用場景就是,用手機自拍,希望利用美圖秀秀把自己變得美美的,然后發到社交網站微博、朋友圈上面去。相對來說,可能大多數姑娘們并沒有學過專業的美術設計,但是她們可以通過幾個簡單的點選動作就能完成把自己變得美美的,不需要過多的專業知識,所以在這個場景中,對她們來講,美圖秀秀的用戶體驗是好的。
PS的目標用戶就不是那群愛美的姑娘們了則是那群專業的做設計的,對于一個專業的設計師來說,他們用Photoshop工作,能夠最大限度的幫助設計師表達他們的創意才是好的用戶體驗。從這個點出發,設計師需要深入地學習PS使用的各項技能與使用方法,可能我們從易用性來講,PS的易用性不是很好,但是從用戶體驗角度來說,通過一種專業的視角它的體驗做的很好。
過程中,在為用戶體驗做設計的時候,需要考慮用戶所處的環境和使用場景。注意,這個地方說的是為用戶體驗做設計。用戶體驗不光光取決于產品或者服務,也取決于用戶本身使用的情況和使用感受,而用戶使用情況和使用感受是不能被設計的。這一點不同于相對客觀的易用性(Usability),用戶體驗是一個完全主觀的概念。
我們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產品使用過程中對用戶體驗的決定性。
我們經常會用到閱讀類應用,現在大多數閱讀類應用在閱讀的時候都是默認提供白色背景黑色字體,這是白天經常使用的模式,但是到了晚上,關了燈,這種模式看起來就會很刺眼,這時候,需要將背景調成更深顏色,調低文字與背景的對比度,在黑暗中能夠幫助用戶更好的閱讀,這就是閱讀類應用的夜間模式。夜間模式在夜晚關燈之后閱讀時的用戶是很好的。
主觀感受,就是我們在使用這個產品或者接受這個服務之后的內心深處的心理狀態的變化,不能僅限于產品或服務表面。
易用性
易用性(Usability),根據ISO的定義,重在如何快速、高效、讓人滿意地完成某一項任務。至于用戶在整個過程中的感受,是否滿足之前的預期,是否記住了這個品牌,是否爽,是否會向朋友推薦這產品個或者服務等并沒有考慮。
在設計一款產品或者服務時,我們的終極目標并不是讓用戶簡單快速、無需思考地完成某項任務,判斷產品和服務用戶體驗的好與不好,并不是測試用戶花了更少時間和努力來完成既定定的任務,而是要給用戶一個強烈的動機來體驗、使用這個產品或者服務,要讓用戶在使用產品或者服務過程中爽起來,讓用戶記住這個產品、服務,并通過一種主觀的意識向其他用戶推薦分享這個產品或服務,這樣才是一個好的設計好的用戶體驗。
所以,很多時候,你說的用戶體驗只是易用性罷了。用戶體驗是不能被設計的,只能是為用戶體驗做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