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是這樣把字“寫活”的,看懂這個,方能體會書法真諦

文/彧白 三余書社原創文章,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今天聊結構,王羲之的在處理結構上,可謂登峰造極,后世之人造險之法,皆無出王氏用筆之藩籬。

所以將王羲之用筆。結字規律搞明白了,再去學習其他諸家,就比較容易了。

王羲之的結字特點有很多規律可循,這次我們主要講一種強弱的對比。

王氏結字的強弱關系可以分為:上大下小、下大上小、中大上下小。

上大下小

上大下小的字是為了增強視覺沖擊力,將字勢的張力在結體中呈現出來。這個“賢”字,表現在節奏感分明,一開一合,一大一小,將主筆突出,營造對比之勢。

這個“字”字同樣也是上大下小的結構,上下兩部分,靠筆意連接,筆斷意連,字勢統一,整個字開合有度,上大下小,視覺沖擊力明顯。節奏感分明。

上小下大

上小下大的字,其造勢之法同上面一樣,為了營造一種對比的強烈之感。將本來均衡的字寫的上小下大。

比如這個“西”字。

“西”字上下對比極為明顯,如高山墜石一般,靠一條牽絲所引帶,整個字取勢向左,為了平衡這中態勢,王羲之將最多的筆畫右移,從而中線往右的部分,筆畫較多。再有一個原因就是下面的筆畫有主筆,就是橫折,一般出現這種用筆的時候,其他的筆畫應該放小寫。

中大上下小

這種結字方法也是造險的一種,將中間部分的主筆突出,從而將整個字的勢態從中間撐開。

比如這個“奏”字。“等”字。

主筆為中間以常橫,所以寫的剛勁有力,用來承接上下兩個主筆。

這個“奏”字,同樣也是這種道理。這一類字一般中間有主筆,所以上小應該寫的小一些,然后再通過筆畫的變化將字勢寫出來,i造險的同時再去平險。

上下大中間小或上下小中間大的字

這種字的造型結構在書法中的對比最為明顯,也最為隨意。可以變化的空間也比較大,所以王羲之在處理這種字的時候也比較隨意。

比如這個“姜”字,上下小、中間大,中間的主筆將整個筆畫撐起,構成一種挺拔之勢。

這個“光”字就是,幾乎就是上下大中間小的字,王羲之并沒有將中間的長橫突出,而是將上下部分的結構放大,構成一種上下大中間小的對比關系。這樣字就不會顯得過于逼仄,空間上的通透感更加明顯。

以上這種強弱的變化只是王羲之書法之變的很小的一部分,但是這些變化是建立在筆法變化的基礎之上,只有熟知了筆法之變,才能慢慢領會到結構的精微之變。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