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讀第七章:透視一本書@暖暖

###四個收獲

1、分析閱讀的第一個階段,規則一到四,這四個規則是有整體性、有同一個目標的。這四個規則在一起,能提供讀者對一本書架構的認識。那么,如何來闡述一本書的架構是什么呢?

規則一:講分類,區分性原則

規則二:講大意,整體性原則

規則三:講結構,復雜性原則

規則四:講意圖,問題導向性原則

公式:這是一本……分類的書,它的整體上談……事情,通過ABCDE談了整體目的G,具體結構ABCDE分別講了什么,它的主要意圖是為了說明……目的G。

前四個規則講到了對一本書的分類、整體性、復雜性以及作者意圖的整體架構的認識 來幫助一個讀者理解一本書整體在講什么的主動閱讀的第一個問題。

2、衡量是否懂得的標準:用自己的話(至少百分之五十以上)說清楚說的是什么,如果沒有做到,就是沒有真正懂得。

3、如何找出作者的問題?

理論性問題:(列舉了對一個事物認識的不同維度)

—某件事存在嗎?

—是什么樣的事?

—發生的原因是什么?

—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存在?

—為什么會有這件事的存在?

—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

—造成的影響是什么?

—特性及特征是什么?

—與其他類似事件,或者不相同的事件的關聯是什么?

—這件事是如何進行的?

實用性的問題:(如何解決一個問題?)

—有哪些結果可以選擇?

—應采取什么樣的手段才能獲得某種成果?

—要達到某個目的,應該采取哪些行動

—以什么順序?

—在這些條件下,什么事是對的,怎樣才會更好,而不是更吐槽?

—在什么樣的條件下,這樣做會比那樣做好一些?

4、但凡有兩個關鍵詞出現,就要嘗試四象限。

整體性、復雜性四個象限

—整體,不復雜:詩歌、歷史

—整體、復雜:文學、戲劇、小說

—不整體、復雜:論理

—不整體、不復雜:差;單個觀點;不值得讀的

###三個感受

1、還是要表一表對永澄老師的膜拜。

先說我的閱讀心得吧,在我自己的閱讀過程中,第一次有了通透的感覺,用書中的原話就是“清楚明白,前后連貫”,而且覺得這里的干貨很多,收獲也很大,所以很期待這次的解讀會帶來什么驚喜,一路聽下來,永澄老師帶來的不是驚喜,是更加驚艷,嘆為觀止的趕腳!我好像這么多年了都沒有這么用心的閱讀過一本書!我也是給跪了,嘎嘎~~

再說永澄老師的共讀錄音,我是覺得應該最少聽三遍,就像張五常先生說讀書要讀三遍一樣,第一遍完整的聽完,不要打斷,能吸收多少是多少;第二遍,一個節點一個節點的聽,用群里的分享重聽剛剛好,聽不懂、聽不清的可以反復聽,模糊的內容可以停下來思考,回到書中驗證一番,度娘拓展延伸一下;第三遍,重點聽,重點聽永澄老師的結構化思路,想一想為什么他能想到這個問題,如何想到的,以及對我的借鑒意義。

然后說永澄老師的提問尤其精彩,帶著問題閱讀帶來的推動力無疑是巨大的。我的閱讀過程中問題總是那么簡答粗暴,然后自己給出答案往往是,哦,這個問題不就是……掉坑里!對比一下就知道了,永澄老師始終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哪些可以內化成自己的成果。

最后說永澄老師的批判性思維。總是說,盡信書不如無書。真是經典放在面前,想批判性的閱讀才發現好難,難點有三,第一就是不敢質疑,第二不知如何質疑,第三不知質疑后如何破解,還好,永澄老師給了極好的示范。

能參加這么驚艷的共讀活動于我,幸甚至哉!

2、讀書要讀自己的書,不要讀成別人的書。

3、永澄老師提到了“問號讀書法",我再次回去好好看了張五常先生的《讀書的方法》發現文中只一個句話提到了問號,然后,就被村長提煉成了問號閱讀法,真是很震撼,僅此一點也知道慢的力量有多么強大! ?一句話總結出一個方法,一個認證培訓研發出了一個課程,一切學習都要成果化! 好吧,我想靜靜。

###兩個改變

1、分析閱讀應該是怎樣的,永澄老師給了一個極好的范本,對我以往的閱讀習慣是一個極大的顛覆,以成果化為導向進行閱讀和學習的慢才是有力量的,才能夠真正擁有復利的效應!所以,我也要進行這樣的刻意訓練,先僵化、在固化,然后再優化,任重道遠啊。

2、要用批判性的思維來讀書,一方面不要盡信書,另一方面也不能讀成別人的書,要真正讓一本書的付出有價值。

###一個決定

困難再大,也一定要把共讀活動全程、高標準做下來,內化成自己的如何閱讀一本書技巧。

最后說說我對三個規則順序的理解:

在八十六頁倒二段中,作者其實是在提示我們做分析閱讀刻意訓練的做法,這里“不過”說出了開始練習的閱讀者不但可以而且應該隨著一遍一遍閱讀的深入來回答四個規則的問題的,所以后三個規則也符合這樣循序漸進的關系。

那么,我們在對一本書分完類之后我們可以問我們的問題是什么(問題先行),但是往往無法回答作者在問的問題是什么的(更具隱蔽性)。所以,先看分類,再說主旨,再找到支撐主旨部分的邏輯關系,最后再回答在作者看來,前面三個問題都圍繞著什么來展開,如果前面是骨頭和肉的話,第四個就是靈魂,而靈魂往往不易察覺(本書是例外,所以才是閱讀的圣經)只有前三個規則深入了才能回答作者在問的問題(有的書直接說了他的問題,但是不代表每個部分想要回答什么問題都闡述的很明白)。

再換一個角度,前三個規則有一個金字塔的結構,第四個規則作者說是“用另一個角度來了解全書與各個重要部分”,那么我的理解是讓平面的金字塔更加立體。

再舉一個例子,我在看經典影視作品的時候往往會看至少三遍,前一兩遍會回答分類和主題的問題,后面才能看懂各個部分如此布局的妙處和深意,后面再看就可以慢慢體會這個影視作品或者故事背后的深意了,當得到這樣的成果時整個人都感覺受到了鼓舞,和作者對話的那種鼓舞,而有些并不易得,比如《肖申克的救贖》、《士兵突擊》,我似乎很難讀出作者提出的問題,我認為那是價值觀層面的——他為什要拍這樣的作品,希望對那些受眾產生意義。現在看,完全符合作者對四個規則的邏輯。

所以,我還是認同作者的行文結構的,村長的解讀我認為原因有二,一是功力太深厚了,小白我需要好多遍讀透的問題村長會一針見血的指出(積累!積累啊!)二是帶著自己的問題來剖析整個一本書,這就是高手對決高手對話吧!(貌似我和作者差的level還太多啊)。


共讀:透視一本書

一、閱讀思路與方法:【標準化】


需要刻意訓練的閱讀思路和方法

每周一書檢視閱讀刻意練習。

二、檢視閱讀得到了什么?

村長:10分鐘左右 粗讀

張五常問號閱讀法

張五常在《閱讀的方法》一文中說,書有三讀:

第一讀是快讀,讀大意;

第二讀是慢讀,讀細節;

第三讀是選讀,讀重點。

在第二讀中,不明白的地方可用鉛筆在頁旁作問號,但其它底線或記號卻不用。

1、收獲:(1)本章講結構問題的,且結構問題很重要;

? ? ? ? ? ? ?(2)本章結構清晰(對比第六章,贊同)

? ? ? ? ? ? ? 先講規則;再講規則細節;從閱讀理解結構問題;切換視角提出新規則;總結概括

自我提示:檢視閱讀的收獲真的是作者要告訴我們的嗎?未必,還是應該在分析閱讀中驗證。

2、疑問:(1)結構VS架構是否一致;如何定義架構 P86

? ? ? ? (2)三個規則的排序是否有問題(倒敘)

三、分析閱讀后回答主動閱讀的前兩個問題:

1、整體是什么?

2、如何從主題展開的?

3、細節說了什么?

(1)開篇:

P69前三段:骨架、整體性、組織架構三個概念之間的同與不同。

兩個規則:規則二和規則三【注意,村長使用的是自己的話】

a、規則二:使用句子敘述一本書的整體內容

什么是真正懂了?用自己的話(至少百分之五十以上)說清楚說的是什么,如果沒有做到,就是沒有真正懂得。

Q:開篇講結構,但是,為什么第一個規則卻是整體呢?

b、規則三:列出重點篇章并說明如何組成一個整體結構

q1:書中規則三的描述哪個詞才是重點?--如何,即:HOW TO DO問題,問號。

整體與局部(具備功能性);整體與羅列

Q1:按照順序,按照什么樣的順序?(答案貌似沒有找到)

(2)結構與規劃:敘述整本書的大意【強調整體性】

Q:敘述大意與結構、規劃之間的關系

以對作者的了解,通過案例講解來說明。

1)規則二如何使用?

*對于按照固定情節展開的故事,通過情節找大意

*通過書名找大意

*通過看前言找大意

*通過找架構找大意(下一節)

開始嘗試回答為什么規則二放在三和四的前面。雖然不認同作者的思路,但是找到了作者的思路。

2)P76作者提醒的兩件事:【村長的重大收獲,那么,我的最大收獲在哪里?】

建議:不要看書之前看書評。會封閉自己。

能夠說出自己在做什么事情;不要拿別人的意見當成作者的意見,至于作者的意見是什么,還是要自己去解讀。

(3)駕馭復雜的內容:為一本書擬大綱【強調復雜性】

1)如何用?

*按照書中的綱要展開

*根據所處理的問題的形式來設定結構

均符合結構性思維。快速思考和理解事物。

2)找出結構的重要性P86

Q:既然規則三如此重要,為什么要放在規則三的位置上?

(4)閱讀(decode)與寫作(code)

1)有骨還要有肉的原因:增加生命力 ?觀點很贊!

2)P83倒二 作品要有整體感:清楚明白、前后連貫。【優秀寫作的基本準則】

引申:分類的mece原則:全清和全經(彼此之間不相關聯,有邏輯關系),這也是結構性思維的根本要求。

3)P84第一段的批判性閱讀

4)規則二、三的應用范圍:P84

這兩個規則不但可以用來閱讀一整本論說性的書,也可以用來閱讀其中某個特別重要的部分。

整體性 、復雜性

【兩個關鍵詞,會出現四象限 WOW,cool!】

(5)發現作者的意圖

1)規則四:找出作者要問的問題----找出問題

2)如何找出作者的問題?

理論性問題:(列舉了對一個事物認識的不同維度)

—某件事存在嗎?

—是什么樣的事?

—發生的原因是什么?

—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存在?

—為什么會有這件事的存在?

—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

—造成的影響是什么?

—特性及特征是什么?

—與其他類似事件,或者不相同的事件的關聯是什么?

—這件事是如何進行的?

實用性的問題:(如何解決一個問題?)

—有哪些結果可以選擇?

—應采取什么樣的手段才能獲得某種成果?

—要達到某個目的,應該采取哪些行動

—以什么順序?

—在這些條件下,什么事是對的,怎樣才會更好,而不是更吐槽? ?

—在什么樣的條件下,這樣做會比那樣做好一些?

回顧:融會貫通五步法

(6)小結

最重要的是,要知道這前四個規則是有整體性,有同一個目標的。這四個規則在一起,能提供讀者對一本書架構的認識。

一本書的構架是什么?

規則一:講分類,區分性原則

規則二:講大意,整體性原則

規則三:講結構,復雜性原則

規則四:講意圖,問題導向性原則

公式:這是一本……分類的書,它的整體上談……事情,通過ABCDe談了整體目的G,具體結構ABCDE分別講了什么,它的主要意圖是為了說明……目的G。

到此,我們打通前四個原則講到了對一本書的分類、整體性、復雜性以及作者意圖的整體架構的認識 來幫助一個讀者理解一本書整體在講什么的主動閱讀的第一個問題。

4、本章認同與不認同的是什么?

(1)不認同:

1)規則一、規則四、規則三、規則二

P82規則三是必要條件

2)規則二案例,沒有給出寫大意的方法;

規則三沒有寫如何的具體方法

應該增加結構性思維的方法:上下關系(歸納與演繹);橫向關系(時間順序、結構順序、重要級順序)

3)檢驗大意的標準沒有給出P76

對比:規則三的闡述結構更加合理。有標準,有方法。

結論:規則二既沒有方法,也沒有給標準。

行動:今后寫文章,行文結構要更加穩定。

4)大綱和原著之間的關系,和批注混用P79

5、本章和我的關系:cdrap

(1)理解事物的全新流程:問題導向、結構構建、描述大意

(2)結構性思維對于理解力提升的重要意義

(3)但凡講方法,必須要有落地的方法

掌握精通四層次法;具體技術給標準,以解決不同層次的問題;《多階標準表》

(4)英雄之旅是一個講故事的好方法。

Campbell在《千面英雄》書中提出的理論被稱為“英雄之旅理論”(Hero's Journey)。他實際上是將自古以來的敘事手法進行了總結,進行了命名、組織、規范化、結構化,從而形成了系統化的理論。而且這個理論是不受地域性限制的,它可以用來解釋流傳在各個地方各個民族的神話故事、民間笑話、甚至正統文學作品。英雄的故事總是一段旅程。一個英雄離開他舒適平常的家園,進入一個充滿冒險的不尋常世界,然后……

英雄之旅的12個組成部分:

1.普通的世界

2,冒險的召喚

3.對冒險的拒絕,或者說是抵觸

4.與智者的相遇

5.穿越第一個極限

6.測試、盟友、敵人

7.接近深層的洞穴

8.嚴峻的考驗

9.得到嘉獎

10.回去的路

11.復活

12.滿載而歸

(5)獲得大意的方法

(6)整體性、復雜性四個象限

—整體,不復雜:詩歌、歷史

—整體、復雜:文學、戲劇、小說

—不整體、復雜:論理

—不整體、不復雜:


1. 簡述如果要了解一本書的架構,主要要了解哪些方面?

2. 簡述您在使用這四個規則閱讀時的感受

3. 說明發現作者要提問的問題有哪幾類,主要是什么?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