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的邏輯第一第二章讀后感

2課程改革的文化使命

研究性學習就是旨在變“灌輸中心教學“為”對話中心教學“的基本策略。它的選題應當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實踐,富有兒童情趣。它是學生自主生成的、跨學科、合作式的學習活動。它引領學生關注自然、關注社會、關注人生,重在探究、表達、交流,重在過程、體驗和共享。

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責任是要引導學生自由地、真誠地、充分地表現(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新課程倡導為學生提供多元發展的空間,立足于“關愛、關切、關聯”的“關心教育論”,引導學生“學會關心”。因為,學校教育“不是通往上流社會的階梯,而是通向智慧的道路。”成功意味著社會和諧關系的確立,意味著學生智慧的充分發展。

新課程呼喚新的學校形象和新的教師形象。學校是“學習型組織”,是“學習者共同體”。一所好的學校、好的老師、好的教育,應該使得學生的潛能得到最大的發揮,包括興趣愛好、求知欲、想象力。

學校應該是一個允許學生選擇學習方式和成長方式的地方。經過學校教育,每個孩子應當各具風姿地走向社會。學校,是幫助孩子慢慢完成社會化的地方。

3課程改革:挑戰與反思

每一個人的見解都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同樣,即便是權威學者的見解,有深度未必有廣度;有局部未必有整體。而教育問題、課程問題是一個整體的問題,需要整體的、全局的思考;也需要善意的批評和理性的響應。學會主張、學會傾聽、學會寬容、學會妥協、學會分享,這才是和諧社會所需要的。教育是一個公共文化的領域,教育的公共性決定了教育問題需要作為公共的論題加以思考和討論。

人的學習不應當是封閉于個人主義的操作過程,而是以集體主義為基礎的“學習共同體”的文化實踐過程——一種對話過程和修煉過程。

在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本身就是一種對話的過程,就是引導學生“與客觀世界對話,與他人對話、與自我對話,并且通過這種對話,形成一種活動性、合作性、反思性的學習,也就是形成認知性實踐、社會性實踐、倫理性實踐的“三位一體”的過程。它強調知識的主觀與客觀、知識的接受與發現、知識的解構與建構、知識的抽象性與具體性等諸多關系的統一。

對于課程改革是需要勇氣的,我們習慣了墨守成規,習慣了傳統的教學,要打破傳統,重新建構,并非一朝一夕。新課程改革更需要課程的統整。精心設計,增加了學科間的相互關聯,打破學科壁壘、班級界限,將學科資源、學校資源和社會資源融為一爐。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