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呵呵…“爺爺”其實是我的公公,按老家風俗習慣跟著孩兒輩稱呼。
身為一位新教育工作者,一直在問自己是否是合格的實踐者,只停留在唾沫上的教育不是我的初衷和風格,需要站在被教育者的立場,體驗你傳遞給孩子們的這些“堅持”“努力”“突破”“尊重”……
敢問你做不做的到?自己都做不到為什么要求你的學生做到?自己都做不到如何潛移默化的傳遞給孩子們?我是懶筋一犯,就需要他人“臨門一腳”感謝學堂代老師做了這個“壞人”,使我由最開始的,避開練武(不練)—到被逼練武(完成任務)—接著主動練武(有進步發現樂趣)—在到全身疼痛(突破最后一關)—最后到刻意堅持(突破自我)—到現在的每天上午、下午兩場練武,從體驗之心到全然投入,從骨頭疼到肉疼,從爆發力弱到強大,從懶懶懶到主動練拳…
清一山長說過“檢驗一個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練武功”,這次練武功,對我來說是一個與自我的挑戰,只有勇敢挑起你沒有10分把握的事情,才能把你最大的潛能激發出來,否則你就只是在舒適區里當著資深看客。
反觀對于興趣要求較高的我和部分孩子來說,興趣固然重要,但比興趣更重要的是堅持這個家伙是否在,如果當孩子缺乏這樣的堅持精神,我們根本摸不到他智力的邊界。
去年,卓藍百人擂臺戰中不難看出,山長對新教育未來發展明確規劃中武術占最重要的部分。擂臺賽上面對你的對手時,不能允許你有絲毫的逃避想法,對打練習中我習慣性的歪頭躲避對方的拳頭,爺爺都會示范鼓勵我、不要怕,越怕越逃避越容易被對手擊倒,肩動必有拳、腰動必有腿。
自己基本功不扎實,不自信才會逃避。卓藍,聰穎也都說對自己的武學絕對不比去考常春藤更容易,看來練武并非一招一式這般苦練,更需要眼與手合,手與腳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這些練習提高武學者的大腦思維能力、感受力和行動力。武道精神中“不畏困難,百折不饒超越自己”也是我們培養孩子從小練武的目的之一
如果這顆百折不饒,勇敢堅毅的種子發芽后,其力量必將不可限量。不斷自我挑戰的武道精神,讓我真正的悟道中華武術的魅力接下來將帶著孩子們更加勤奮的練武,“少年強則國強”有強健的體魄、有強健的精神、二者缺一不可。精神的強健必須要通過身體的磨練來達成,而武道鍛煉則是磨練身體的極好方法。
【遠不發手,拳打以五尺以內三尺以外,發手以得人為準以不見形為妙,上欲動而下自隨之、下欲動而上自領之、上下動中節攻之、中節動上下和之,內外相連、前后相需,出手要準、手腳要活,上打咽喉、下打陰,前打一仗不為遠、后打一尺間,中國功夫蘊含的傳統文化極其深厚】
爺爺年輕時候的照片
爺爺現在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