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的夏天,是一年中口福最好的時節。因為我們姊妹最愛吃的蛤蟆就盛產于夏季。
村里有些男孩子,一到夏天,就戴著草帽,呼朋引伴地去釣蛤蟆。釣蛤蟆的工具很簡單,一根簡易竹竿,可長可短,掛了釣繩,繩子底端吊著蚯蚓、小魚之類的餌料。他們右手持竿,左手拿著臟污的蛇皮袋,在稻田里穿梭,在池塘邊探尋,連菜地也不放過,凡是有蛤蟆出沒的地方,就有他們的身影。先是一上一下地伸著誘餌點探,遇到蛤蟆咬食時,便猛地提起竿子,另一只手迅疾地拿著被鐵絲張開囗的蛇皮袋去接。運氣好時,有的半天功夫就能釣幾斤。
那時,我特羨慕這些男孩,他們想吃的美味佳肴,自己就能釣到,不比我們,想吃蛤蟆,須得等到鄉下的表哥送來,才能一飽囗福。這些成群結隊釣蛤蟆的身影,每次都把我的目光牽得老長老長。
表哥是個捉蛤蟆的高手。別看他長得又黑又矮,但抓起蛤蟆來,可是從不空手而歸。他出現在我家時,總會受到熱烈的歡迎。我們姊妹幾個爭先恐后奔向他的單車,從他手里接過蛇皮袋,迫不及待地打開來,只見各種蛤蟆在里面咕咕咕咕地叫著,不停地蹦跳。綠花白肚皮的是青蛤蟆,瘦而精干的在土話里叫“貝答骨”,還有長得有點像癩蛤蟆,個頭粗壯的,土話叫“輪波”,它們都是能吃的蛙類。
接下來的節目便是眼巴巴地看媽媽切蛤蟆。她找來剁豬食的木板,反過來當砧板。用腳踩緊蛇皮袋囗,防止蛤蟆逃跑;左手伸進袋里抓一只蛤蟆出來,右手則拿著菜刀,利落地斬掉腦袋。蛤蟆“吱吱”地尖叫著,有的甚至會飆出尿液來,媽媽卻還要拿細長的竹簽“補刀”,簽子從蛤蟆背脊骨處的小孔往下戳,只聽見“吱吱”厲叫,四肢抖顫,蛤蟆慢慢不再掙扎。
這些被切弄得血肉模糊的蛤蟆,不到半晌功夫,便被媽媽洗得干干凈凈,一只只盤著細嫩的腿,擺著悠閑的造型等待下鍋。蛤蟆的做法有很多種,其中我最愛吃小炒蛤蟆和米粉蒸蛤蟆。用來小炒的蛤蟆個頭較小,這樣更容易入味。先是大火爆炒,然后放姜絲、蒜瓣,青椒或尖紅椒進去熗鍋,待香氣出來再燜熟,一碗色澤誘人、肉質鮮嫩、湯汁甜美的蛤蟆就熱氣騰騰地上桌啦!米粉蒸蛤蟆也很美味,先要將蛤蟆周身拌上米粉,煎得兩面金黃后,放料酒熗鍋,最后再用大火蒸。這樣做出來的蛤蟆香氣盈人,遠遠聞著就能讓人垂涎三尺。據說這樣做出來的蛤蟆補身子,許是吃多了,有一次,我竟然晚上流鼻血。
蛤蟆的香味,就這樣縈繞著那些物質貧瘠的時光,陪伴我們度過了很多美好的時日。現在,我的兒子、侄子、外甥們無一例外地愛吃蛋撻、披薩、牛排,和當年我們的歡呼雀躍一個情形。在他們眼里,好像這些食物才叫大餐。但是,他們不知道,小時候的我們吃蛤蟆就是大餐,就是一年中難得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