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廢了半年時光,沒有了外力的催促,我這半年里寫的文章屈指可數。看了不少書也想寫點感悟,但總能被一些“更重要的事”無限期延后。本來計劃下午寫點東西,午飯吃撐了就開始想,先啃個蘋果追個劇吧,晚上再寫;到了晚上又想,先看個綜藝放松心情吧。第二天又是同樣的悲劇循環。
今天寫的一篇校園通訊被無情退稿,退稿理由是“缺乏時效性”。我也知道,要不是自己總是自我說服一拖再拖,也不會淪落到一篇新聞稿拖了五天的悲慘地步。再者,信心滿滿地動筆寫完時評,但總感覺差了一點點什么,讀來不滿意但又無法寫出更好,于是心想,平時要多看啊。而所謂的“平時”存在于一個又一個明天,其實從未真正實現過。所謂的“平時”也只是自我安慰的措辭罷了。于是痛定思痛,我又回到了簡書,浪蕩了一圈最后回了原鄉。也好催促自己時常寫點東西,哪怕一點也好。
寫作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一個自我折磨的過程。用時髦話講就是磨人的小妖精。寫作這個過程充滿糾結與痛苦,而只有在寫完回味起來才能體會到巨大的成就感。因此也總讓人期待著成果卻難以下筆。記得大學社團招新時候填寫報名表,在“愛好”一欄永遠糾結的我最終均以“寫作”頂替,然后喚醒內心對寫作無緣由的熱情,憑著“文藝青年”的面目坑蒙拐騙得通過面試。但是之后,又是荒廢,一周也寫不出一篇稿子,最后在交稿日的前個晚上草草收尾了事。
“除了愛,我們什么都不會。”看到這句話之初并未參透其中奧義。突然覺得用它來形容現在的自己再合適不過。我是那種被扔進人群就會立馬找不到的人,是存在感巨低還鄙視“存在感”三個字的人。對寫作無比熱愛的自我認為,倒是賜予了我不知天高地厚的大無畏精神。“寫作”慢慢成了我的一種工具一個標簽,而不是專注于寫作過程本身。耽于對“寫作”的幻想,我正在變成行動的矮子。可以想出一萬個理由要開始動筆,下一秒就要動筆,卻總是被腦中閃過的那一個懶惰的理由打敗。我不禁想到一個故事,從前有個姓葉的古人,很喜歡龍……
隨手翻了翻簡書的一些專題,看了幾篇日記類型的喃喃自語,盡管沒有文體沒有章法,倒可以感受到寫作者的誠摯真實。內容雖是幾句吐槽,卻讓我有種偷看了別人日記的小內疚。也許是寫得太樸實了吧。也正是在這里,每個人能夠不用顧忌,不用迎合別人而真實地抒發自己。上首頁不是目的,一兩個點贊、十幾個閱讀量,便是寫作者最大的欣慰與動力了。我也愿抱持著這種真實,來記錄自己記錄生活。
莫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