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不想穿回古代

昔人云:若無花月美人,不愿生此世界。予益一語云:若無翰墨棋酒,不必定作人身。可見古時候的人高山流水的人生追求,生此一世,需得賞盡繁花、明月、美人,沉浸琴棋書畫詩酒茶,方不枉此生,不負為人。

可是咱們現在的生活中,沒學過歌舞琴棋,沒理會鮮花明月的才是大多數啊。

圖片發自簡書App

先言古人討厭什么:一恨書囊易蛀,二恨夏夜有蚊,三恨月臺易漏,四恨菊葉多焦,五恨松多大蟻,六恨竹多落葉,七恨桂荷易謝,八恨薜蘿藏虺,九恨架花生刺,十恨河豚多毒。字面就好理解的,第一遺憾的是書袋子容易被蟲咬壞,第二是夏天夜晚的蚊子太多,三是賞月的高臺上時光易流逝,四是菊花多干枯,五是松樹上大螞蟻太多,六是竹子多落葉,七是桂花、荷花容易凋謝,八是薜荔女蘿中會藏有毒蛇,九是架上的花多刺,最后是河豚多有劇毒。好理解是因為這些都是生活中的平常現象,若為其苦惱,恐怕再無開心幸福之說,未免可笑。這些人古時候恐怕沒有什么生活壓力,不會在全人類企圖不斷進步的大環境背景和壓力下整日工作,以成績和效益說話。竟有時間為自然中的瑣事憂心。果然閑。

圖片發自簡書App

我們再看古時候人的愿望:愿在木而為樗,愿在草而為蓍,愿在鳥而為鷗,愿在獸而為廌,愿在蟲而為蝶,愿在魚而為鯤。意思是,假如做樹,我愿做一棵臭椿,雖然不成材不中用,卻能享其千年;假如做草,希望做一株蓍草,因為它可以占卜預測未來;假如做鳥,愿長成一只鷗鳥,可以無憂無慮;假如做走獸,愿做獬豸,可以識別邪惡;假如做飛蟲,愿做一只蝴蝶,在花叢中翩翩起舞;如果做魚,愿化作一只鯤鵬,自由遨游于天地之間。總的來講就是希望可以預測福禍、識別善惡,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長活于天地之間。

可是,這樣和動物不也沒什么分別,難怪舉例子都是比作動物,就算把動物所有的本事都集于一身,似乎也還是動物,而人類作為食物鏈最頂層的一級,可不是靠著在地球上無盡的奔跑才進化的,我們靠的是大腦,是思考,是解決問題,是創造。古代的人已然成為歷史,自然沒有回去的道理。

不過,不回去是不回去,古時文人雅士、騷客游俠的文化底蘊和對于美好生活品質的追求卻是我們現在社會丟失已久,復又方興未艾的。人家有云:藝花可以邀蝶,累石可以邀云,栽松可以邀風,貯水可以邀萍,筑臺可以邀月,種蕉可以邀雨,植柳可以邀蟬。后來補上的藏書可以邀友,釀酒可以邀我。更是深得我心。蝴蝶舞于花叢,云彩浮于山間,輕風掠過松林,浮萍漂于水面,月光灑下高臺,雨水滋潤芭蕉,柳枝上蟬蟲鳴叫。這一切都和諧而自然,偶有時間賞玩一下,大可以為我們奔勞單調的生活增添許多樂趣。再細思一下,這些事物因際緣而共生,不正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道理么?

圖片發自簡書App

山之光、水之聲、月之色、花之香、文人之韻致、美人之姿態,皆無可名狀,無可執著,卻再不足以攝召魂夢,顛倒情思。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