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談一談諜戰老劇《黎明之前》其中的愛情戲,還有一些令我淚目的場景。
不知從何開始,沒有了愛情,電視劇就很難有看下去的欲望;但是,純粹的愛情故事,凄美總是和矯情掛鉤,吵架總是離不開小三,哭戲當成鬧戲來耍。愛情必不可缺,掌勺的這個度卻又很難掂量。諜戰劇,添點愛情的佐料,像苦日子里加了一塊方糖,仗打下去,觀眾也得能品下去。上高中時,我看過同時段播出的《潛伏》,余則成和翠平拌嘴俏皮話承擔了劇里幾乎所有笑點,最后在飛機場的分別戲,我差點哭成狗,接連的幾天都沉浸在失落、失戀,悲劇的氛圍,那場戲,二人最后一面,沒有臺詞,勝似說過一萬句,那個老母雞的動作,我哭了又哭,翠平抱著孩子站在山頭,我像一頭扎進了深海里。青春期,笑的癲狂,但,痛哭的每一秒又好似走到了世界末日。
最近我丟了工作,家里蹲醫學院兩點來回跑的準備考研。閑來之時,看了《黎明之前》,為什么看老劇呢,因為它短啊,不拖泥帶水啊,不像是理不清的聚散離合事堆出來的。
劉新杰和顧曄佳的約會戲份少的可憐,還沒正式開始愛,就一槍結束了。然而,我又覺得兩人的愛情戲多一分都會是累贅。點到為止,才回味無窮。
第三集,新杰和顧曄佳在咖啡館約會,聊選位置的事,來來回回的幾句話,看起來是個輕松話題,信息點還是蠻多的。第一,最直接的觀感是,這個談話內容符合劇情,既然顧曄佳挑起話題,總得找點和對方相關的話聊下去。第二,我看完整部劇才覺得顧曄佳是在試探新杰,想了解新杰究竟是怎樣的人,這個了解,淺層次的說是因為顧曄佳是地下黨的身份,深層次的說,她或許那個時候就對這個男人有了興趣,但這點是猜測,懵懂的感情或許當事人都說不清。第三,劉新杰回答她如果是自己挑位置,會提前來,站在對面,找個隱蔽點的地方,看清周圍的形勢……這個男人,在假想約見的人走進咖啡廳,因為光線好,他可以從窗子看見她做的一舉一動,看看她有沒有被人跟蹤,看看她有沒有和其他人接觸。聊天告一段落,新杰上廁所,顧曄佳打開報紙里面裹著一朵玫瑰花,我眼前浮現的是這個老大叔躲在角落里,抿著酒,看著心愛的女人給賣花的小孩一點小費,小孩聽話的站門口好像在等什么人買花,他咧著嘴的偷樂。鬼才知道這個反差萌的大叔,哪一句是真的。從劇作角度,我想說的是,電視劇臺詞,尤其是愛情戲部分,說不清,道不明,才意猶未盡。故事是由動作連貫起來,要展示給觀眾看,臺詞間接說或反著說,亦或者像劇中那樣給對方挖一個假設,也同樣給觀眾挖假設,猜一猜,這個假設是不是有緣由,原因是什么。然后漸漸抖出來,或許是驚喜,也或許很感傷,但這給觀眾的感受都是發自肺腑的,而不是像現在的電視劇恨不得喊出自己的情緒,用對白或者是旁白告訴觀眾全部。這是非常愚蠢的。
還有一場戲,新杰和顧曄佳在局長那里過生日,結束后,新杰送顧曄佳回家。二人到樓下,有些依依不舍,分手后的旁白,雖然把二人的小情緒全吐露了出來,但并不影響觀劇效果。“顧曄佳知道新杰會一直等在外面,直到看見她的窗口亮起燈光才會放心離開,所以每次樓下分手,顧曄佳幾乎是飛快地跑上了樓,飛快地打開燈,然后側身站在窗邊,聽著劉新杰的車子開走…劉新杰仿佛看得見她躲在窗邊,臉紅撲撲的喘息不勻,他的心里升起一絲苦澀,不知道自己的角色還能扮演多久,他希望將來會有人懂得珍惜這個女孩子。”我不覺得,這里的旁白有一句話是廢話,心理活動用具體鏡頭也很難展現。倒是這段細致入微的描寫,將畫面、想象空間植入觀眾腦海,由觀眾自己去想象,戀愛的小激動小瘋狂,無法言說,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感覺。反正作為單身狗,我只想靠邊靜默會兒。諜戰劇、年代劇的旁白幾乎是不可缺的,但是這一二百個字,像在讀張愛玲的小說,那種悲涼在心間彌漫,在開篇有多幸福,結尾有多悲慘。這幾乎是所有電視劇的套路。若有這么一人,小心翼翼愛你,滿懷期待,不輕舉妄動,收藏真心,大概是誰都會懷念一輩子。
讓我淚目的片段是邊日南犧牲之后,劇中人物的隱忍、克制想讓人抱頭痛哭。新杰與水手在酒館見面,屋內已被譚忠恕監聽。二人只能聊些臺面上的話,在桌上敲著情報,淚水盈眶,酒祭英雄。其實,這個痛點的關鍵在于,劇中人因為失去而大哭,你只會可憐他,如果這時候還要剝奪他要哭的權利,觀眾才會哭到心痛。還有前段時間一部大火的韓劇《信號》,是用對比的方式突出主人公失控的情緒。具體第幾集不記得了,大概是四五集,李材韓的初戀被殺害,他拿著沒能送出的電影票看著喜劇哭泣的場面,這個反差,簡直令我萬箭穿心。
《黎明之前》,其中還有很多感動點,新杰送敏儀回延安,雙方互相敬禮;顧曄佳臨死前在新杰懷里說著,玫瑰花真好看;譚忠恕的母親每次在鏡頭中出現我都想哭,還有水手的心平執著,即使贏了他又能怎樣呢?
最近發現,我已經無法像上學的時候,這么容易被劇情打動。說好也好,可能是閱片量增加了許多,說不好也太不好了,學生時代看過的一些細節過目難忘,直到現在,有些痛感還記憶深刻,現在是不記下來,過一周就不記得了。以后還是得多看多想多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