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國傳統家庭里,從來都是父母為了兒女操勞一輩子,掏心掏肺; 而婆媳問題,父子問題卻是永恒不變的主題。為什么呢?我們也一直都在思考著。或許是因為觀念上的問題吧,不同時代的人,往往有不同的想法,而這些恰恰會產生代溝這種東西。也或許是因為相處模式和身份的問題吧,婆婆和媳婦兒共同搶著這個家中兒子和丈夫; 而父子吧,家里的男子漢,從來都不缺倔強牛脾氣??隙ㄟ€有許多的原因,太多了,我們無法一一細數。
? ? 人與人之間,不斷地見面,相處,結緣。有的人緣分淺,轉身便是陌路人。有的人緣分深,成為了終身的好友,甚至是家人。無論怎樣,好與壞,深與淺,人是群體動物的同時,我們不能忘了,他也是由個體組成的。人是高智商動物,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獨立的靈魂。我們常說距離產生美,相愛相殺的原因,或許有一部分其實就是在說,凡事人,都需要一定獨立的空間,獨處的時間。
? ? 我從小都覺得自己是一個獨特的人,我和別人不一樣,即使我們都有同樣的構造,但是我們的經歷不同,想法不同,個性也不同。我,是特別的。我的個性使然,不喜歡給別人添麻煩。然而,我清楚地明白,我還小,肯定會給他人帶來些麻煩。我有愛我的爸媽,我也愛他們。小時候,聽大人說讀大學有出息,可是讀大學要花一大筆錢,爸媽可能支付不起。于是我非常努力的念書,不給爸媽帶來額外的負擔。我并非天資聰穎,卻是特別的。我會思考,會檢討,會努力讀更多的書讓自己變得更聰明。因為,我一直知道,我有自己的使命。爸媽辛苦奮斗一輩子,為了這個家,我跟在身邊是看得到的,所以不忍等他們老了,還要來為我們操心難過。我愛他們,所以也明白他們已經習慣了一起生活的日子,以致于現在我即將出嫁,他們卻不舍得分開。然而,雛鷹長大了,總該離巢,組建自己的家庭。這是天理循環,所以我現在也在給他們點時間適應。
? ?孝順一詞,說來也慚愧。初中到大學都是寄宿生,因此只有周末才是家庭時間。而自從上了大學,我卻如同劉姥姥進大觀園,周末常常找同學逛街,陪父母的時間是少之又少。之前周末還會幫媽媽打掃一下店里的衛生,后來也只會給家里拖拖地了。而開店的媽媽,365天,有350天都在開店,沒有休息日。也因此,我選擇了當教師的這個職業。因為有休息日,能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家人。在休息日,當當家人的司機,幫他們打掃打掃房間,聊聊天,讓他們多笑笑。
? ?我怕給別人添麻煩,所以,從來我都是能靠自己的,絕不去麻煩他人。我一直都清楚明白,別人,包括至親之人,他們幫我,是我的福氣。不幫我,是天理。沒有人是可以理所當然接受他人的饋贈的,更沒有人可以無底洞地像父母索取一切。在鄙人看來,那不僅是不孝,還是一種無能。
? ? 我其實非常反對父母一直在孩子耳邊說,這一切都是你的,我忙死忙活都是為了你,你為啥不爭氣點?聽到這句話的人都會說,愛之深責之切吧?對于會這樣說孩子的父母,我有以下幾個個人看法:
第一,這一切應該是為了自己,養兒防老已經過時了。如果你不愛自己,為了愛他人而糟蹋自己的話,如何讓孩子學會愛自己呢?如果孩子真正學會愛自己,那是就不會有熊孩子了。
第二, 為什么忙死忙活,因為以前也是不努力讀書,所以現在打工嘛??嗔畋饶X力活累嘛,我懂。這是變相地給孩子傳遞,父母不努力讀書,腦子笨的心理暗示。之前看過一則視頻,主持人采訪一母親對自己的兒子有什么期許,那位母親十分堅定地回答,考上名牌大學。主持人反問,為什么不自己考呢?那位母親不好意思了,我不是沒那腦子嘛!主持人就說,那你憑什么認為你兒子有那腦子?我們常說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和鏡子,如果父母發現孩子有問題,不能放下包袱認真反思自己,那孩子的問題往往是難以解決的。
? ?我們曾經是孩子,然而孩子大了,要出去闖。如果闖時碰壁了,就應該去想辦法破壁,而不是說看到墻壁后,掉頭就走。掉頭就走也可以,前提是有另外一條道來走。然而如果自己無法找到這條道,又跑著回去讓父母拿出血淚來為你鋪路,我將對此深感不齒。我們長大了,父母也真的衰老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