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假日捧讀《流逝的春天》
散文集《流逝的春天》,是屈鄉閱讀工程思美人文叢里一顆耀目的明珠,斷斷續續讀完了,在這個國慶節,哪兒都沒去。作者漫兮,是茅坪中學一老師,說來,也是一個熱心快腸的朋友。漫兮,漫兮,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個筆名來自于此,實在大有深意,大有韻味。
讀一本好書,也便是走進一個好人的城堡,用文字建筑的城堡。與其說城堡,倒不如說迷宮確切些。《流逝的春天》一共分六輯,路在腳下,歲月有痕,午夜夢回,北風吹來,靜夜品讀,影像視聽,好比春春夏夏,秋秋冬冬,歲歲年年,日日月月,圓圓圈圈,點點線線,別具匠心。
路在腳下,是人生的旅行散記吧。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漫兮作為一個資深驢友,做得很好。第一篇目,《在山的那邊》,和很多人一樣,小時候坐在門檻上,歪著小腦袋,遙望山那邊的世界,于是讀來格外親切,產生心靈的共鳴。我們曾經都是大山里的孩子,多么神往山那邊的世界呀!
走筆至此,忽而想起一句話,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
推開“路在腳下”那扇虛掩的門,漫兮帶領我們走進沈從文的故居鳳凰古城,我至今尚未涉足,倒也通過方塊字,在夢里走了走。三峽大壩看水,暮色蒼茫中的木魚島,都是我身邊的風景,心生愧意,也未親密接觸過,也就在漫兮的文字里裸足而行,踮起腳尖,走在鵝卵石鋪就的小道上,漸行漸遠。走著,走著,走進干溪溝,走進泗溪車溪,走進漫兮生命的城池牛口,一路除了萬千風景,還有老師深深的思索,好比在生命的土地上打一口深井,汩汩流出甘泉,流過我們渴望旅游四處走走的干涸心田。
歲月有痕,是一個籬笆小院兒吧,里邊住著花兒女兒還有漫兮夫君、媽媽等親人。一朵花開,也有聲音,流逝的春天,怎能無痕?小兔子死了,讓她們家微微起波紋,流逝的歲月,怎會無痕?一只風箏,一把長發,一段愛情,都在漫兮的心河投下溫柔的小石子一顆,波光粼粼,流逝的時間,也便滿臉皺紋,卻是歲月靜好,花開一生。
最讓我唏噓感嘆的是第四小輯,北風吹來。其中有這樣一篇文《拾荒的女人》,漫兮說:“沒有人知道是先有了這條街,才有了這個女人,還是先有了這個女人,后有了這條街。”拾荒的女人黑黑的臉,迷茫的眼,不說話,沒笑容,有人猜測她是瘋子,與她形成強烈反差的是身邊的小女孩,蹦蹦跳跳,歡快活潑,眸子閃亮,好比清泉。都是一樣的小人物,都在努力掙扎,活著,似乎就是天大的事。拾荒女人就靠自己一雙手撿拾破爛,借以養活自己和小女孩。后來,人們得知那是個啞巴女人,對于她的身世,人們給予種種猜測。有一天,啞巴女人的女孩兒不見了,漫兮說她蘊含期待,有一天女兒從天而降,那她臉上一定會綻放出笑容。筆調沉靜,娓娓道來,一樣的小人物,卻撬起了我們心里冷漠的石塊,裸露一塊溫柔的同情和沉思來。
下一篇目《黑蝴蝶》,講述男人和兒子的故事,心情久久不平靜。
男人和兒子在院里玩耍,兒子想捉住一只飛舞的黑蝴蝶,男人制止說:“黑蝴蝶是死人變的”,兒子作罷。后來,男人和一個年輕女人住在一起,兒子也便成了那只被遺忘的黑蝴蝶。再后來,男人和妻子離婚,撇開他們母子,重建家庭。時光如水,悄悄溜走。有一天,男人去看望兒子,小男孩怯怯地看著他,他說他是他爸爸,小男孩說不是,返回身跑進屋,捧出一個黑匣子,說自己的爸爸在里面。男人打開黑匣子,愕然了——一只黑色的蝴蝶,靜靜地躺在里面。故事到此,戛然而止,頗有歐亨利短篇小說的味道。短小精悍,叫人回味無窮,區區幾百字,卻把世態人情的精華濃縮,讓人手撫胸口,淚濕眼眶。
之后的靜夜品讀,多是漫兮老師的讀后感,好比蚌殼里的珍珠,又像夜晚停電的那根蠟燭,燭照人心,讓人在書香雅韻里,囈語著入了甜美的夢。
不忍掩卷,終要掩卷,推窗望月,書香如夢,《流逝的春天》該是夢里最好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