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個領域,我們或多或少都知道一些牛人或出類拔萃者。比如圍棋領域,一定會想到聶衛平,馬曉春;書法領域就會想到王羲之,顏真卿; 數學領域會想到華羅庚,文學領域當然是曹雪芹……
我平時自詡讀過不少書,知道不少事兒和人,其實也都是一種幻覺而已。天下有很多好玩兒奇妙的事其實是不知道的,天下還有很多有趣兒的人是我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
我以前從來沒有想到過時間管理領域還會有一個如此令人嘆為觀止的大牛人。直到有一天看了一本專門介紹柳比耶夫的書,才對這個人有了一個比較深入的了解。一旦了解就馬上被這個人完全吸引住了。
柳比耶夫,聽名字就知道應該是個俄國人,以前從沒聽說過,雖然我對俄羅斯和蘇聯的歷史略知一二,也知道一些名人,什么門捷列夫,契科夫,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這個夫那個夫的,但從來沒有聽說過一個叫做柳比耶夫的人。
柳比耶夫并不是什么名人,是前蘇聯一個小地方的教授,但是這個人很神奇,往往高手都在民間。
他的一生真的是令人驚嘆的一生。在他一生之中,發表過70多部學術著作,涉及范圍之廣令人驚訝,他的學術遺產包括了很多部分,有學術著作,地蚤分類,科學史,農業,遺傳學,植物保護,哲學,昆蟲學,動物學,進化論,此外,還有各種回憶錄,追憶許多科學家,還回憶自己人生各個階段……。
除了寫作,他還負責教學講課,而且還常去全國各地出差考察。20世紀30年代他跑遍了蘇聯的歐洲部分。
可以看得出柳比耶夫是個博學多才的人,我們會很驚訝一個人在短短的一生中怎么會做了那么多的事。從某種意義上說,他活了別人至少三輩子的時間。無疑,他是一個時間管理的頂尖高手。
有關時間與時間管理的話題,我曾經寫過兩篇文章,《時間都去哪兒了?》與《最好的時間管理是少走彎路》。我在第二篇文章中曾說,心智管理是戰略性管理,而時間管理是戰術性管理。時間管理,即使從戰術角度來講也是很有意義的。
都知道時間是最稀缺的資源,我們普通人一般也都對時間管理有個大致的概念,但真正管理得比較好的其實并不多。
柳比耶夫在時間管理領域是個里程碑式的人物,時間管理領域的超級大牛人。這書中對柳比耶夫獨特的時間統計法有詳細的介紹。
他是以日記的形式,采用了一種特別精細的時間統計法來記錄自己每一件事情的時間花銷或損耗。
凡是能常年記日記的人我覺得都挺牛的,比如曾國藩就是這樣的人,一輩子堅持每天寫日記,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
柳比耶夫也是這樣的人,只不過他寫日記是為了記錄時間,他把每一天做的每件事都詳細記錄下了花費的時間,而且精確到分鐘。
比如1964年4月7日的時間記錄:
分類昆蟲學(畫兩張無名袋蛾的圖)——3小時15分。
鑒定袋蛾——20分
附加工作:給斯拉瓦寫信——2小時45分
社會工作:植物保護小組開會——2小時25分
休息:給伊戈爾寫信——10分
閱讀《烏里揚諾夫斯克真理報》——10分
閱讀列夫.托爾斯泰的《塞瓦斯托波爾紀事》——1小時25分。
柳比耶夫將工作分為兩大類: 第一大類是基本工作,也是最富于創造性的工作,包括中心工作(如寫書,搞研究)和例行工作(看參考書,做筆記,寫信);第二大類工作包括做學術報告、講課、開學術討論會、看文藝作品,不屬直接科研工作的活動都包括在內。他每天只合計第一類基本工作的時間,每個月底再將這一個月的基本工作時間加起來,每月一小結。
就這樣,他通過不斷地反饋和及時總結,進一步提高時間的使用效率,進一步完善自己的時間統計記錄法。
可以想象,這需要怎樣的毅力和耐心? 我們不禁會問,有這樣的必要嗎?
有些人和有些家庭可能都有記賬的習慣,每天開銷多少,每月的進項和出項是多少,尤其是南方人比如上海人,記賬是比較普遍的。但是用這樣記賬的方式來計算時間卻很罕見。
時間就是金錢,但是在某種意義上來講時間要比金錢更有價值,金錢是稀缺資源,時間是更加稀缺的資源。柳比耶夫把時間看得比金錢要重要得多。
真正意識到時間寶貴的人才會真正下了這樣的功夫去記錄時間。我們大多數人平時只是嘴上說說而已。
至于毅力,一旦養成了習慣,也就不需要什么毅力了,因為它已經成為了一種慣性。
我更感興趣的是為什么柳比耶夫對時間會有這樣的認識?
因為他對時間的敏感,他對時間的感知和我們普通人對時間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這種敏感來源于成熟的心智。當然他的雄心壯志和明確的目標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們都有這樣的常識,小孩對時間不敏感,隨著年齡的增長,成人以后對時間才會越來越敏感,能越來越感受到時間的流逝,老年人對時間最為敏感。可是柳比耶夫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對時間異常敏感了。這如何解釋呢? 只能理解為心智能力。
這本書詳細地介紹了柳比耶夫的不平凡的一生,尤其是他堅持了56年的時間統計法。可以有一個如此不平凡的一生。
書中還有一點令我比較感慨,那就是人真正的力量來源于寧靜,這讓我不禁想到了老子的道德經,真正的力量來自柔弱和沉靜,來自于始終如一勻速不斷地點滴積累。這種力量其實是最厲害的,也是最難學習的。
那么這種沉靜持久的力量又從何而來呢?
是教育,還是遺傳? 是先天的還是后天的?這是個值得思考的有趣問題。
這本書可以引發我們很多思考,大京覺得這本書是值得收藏并經常閱讀的,很適合放在床頭或枕邊。多讀,多思考,多體會。把一本好書讀透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不僅僅要讀出書表面告訴我們的現象與事實,更重要的是要讀懂書背后沒有告訴我們的更深層的原因與內在邏輯關系。
這本書的名字就是《奇特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