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第129首《蒹葭》。這首詩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美,一種沁人心脾的,朦朧的美。詩人在一個深秋的清晨,來到蘆葦蒼蒼,白露成雙的水邊,追尋那在水一方的伊人。伊人近在咫尺,卻遠在天涯。詩人無論是逆流而上,還是順流而下,都無法接近她,只能遠遠的觀望,有一種揮之不去的惆帳。
伊人是誰?是男是女?到底長什么樣?和詩人一樣,我們無從追尋。就像鏡中月,水中花,雖然無法得到,到這種含蓄蘊藉的朦朧美,卻能讓無數人魂牽夢繞。讓我們一起來讀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花非花》吧。“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云無覓處”。
我們每個人都曾有這種可望而不可即的追尋。追尋的對象,可能是我們兒時暗戀的某個人,可能是高遠卻難以實現的夢想,也可能是錯過的某個心愛之物。我們是不是也可以把自己這種求之不得的失落,變成一首動人的詩呢?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