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國慶中秋長假在家陪老爸老媽,陪他們聊天,干家務,當然也得聽他們的嘮叨。老媽今年都六十多歲了,小學沒畢業(yè)因為家里太窮就被迫輟學了,基本上就不識字,她經常說不識字的人就是“睜眼瞎”,所以從小就教育我和老弟要好好讀書識字。
但是不識字的老媽給我的印象卻是充滿了智慧。
老媽買菜
街上有一個推車賣菜的阿姨,每周都有兩三天從我們家門口經過。媽媽每次都會笑著跟她聊上幾句,而且有好幾次買她的菜總挑不太新鮮的。第二次買菜時,那位阿姨就很好奇地問她,
“人家買菜都是挑新鮮的,你卻挑不新鮮的買,這是為啥呢?”
老媽笑呵呵地說,“反正都是當天吃的菜,稍微不新鮮點兒也沒事的,你每天這樣推著車賣菜也挺不容易的,剩下更新鮮的菜你可以賣得更快些。”
從那以后,那位阿姨見了老媽就非常熱情地打招呼,而且每次老媽買菜,她都會強硬地多給老媽塞菜。
后來有一次我問老媽,是不是那位阿姨的家里經濟情況比較差,所以她才出來賣菜,你也每次那么幫她。老媽說那位阿姨其實家里經濟情況挺好的,可是她閑不住,種了塊菜地。老媽自己倒覺得也沒幫她什么忙,只是舉手之勞,給人方便,也愉悅自己。
老媽對老爸的夸獎
有段時間老媽的腳崴了,還有些小嚴重,走路都困難,所以只能盡量減少活動,多休息。那段時間奶奶也在我們家,奶奶已經80多歲了,再加上之前腿被摔傷過,所以更需要人照顧。而我和老弟都在外上班,這時候所有的任務都壓在了老爸身上,可見他的工作量有多大。
忘了,家里還有個“小不點”——三歲左右的小侄女。
每次老爸忙完,媽媽就給小侄女說,
“你爺爺每天這樣跑來跑去是不是很辛苦呀?快去幫奶奶謝謝爺爺吧。”
“你爺爺今天做的飯是不是很好吃呀?有沒有發(fā)現(xiàn)你爺爺如此有才?”
“奶奶這大半輩子跟著爺爺雖然沒有享什么大富大貴,卻覺得很幸福了。”
……
中國人的含蓄讓我們大多數(shù)時候不太擅長直接表達的愛和感謝,但老媽這種含蓄的表達愛和感謝的方式和語言卻能使老爸在那段時間里動力十足,當然這也源于老爸和老媽對這個家無私的愛。
有時候我們對于不太熟悉的人的幫忙,我們會及時說出感謝,但是面對身邊親近的人的辛勤付出卻置若罔聞,時間一長,習慣了他們對自己的好和付出,似乎覺得是理所應當?shù)牧恕]有了感恩之心,就缺少了愛的流動。為了這份愛的流動,請不要吝嗇對親近的人的夸獎吧!
這是不識字的老媽的“平凡”故事之一,她雖然不懂什么叫“共贏”,卻教會了我實現(xiàn)共贏的方法:與人方便,也是與己方便,舉手之勞,愉悅別人也愉悅自己。她雖然不懂什么叫“元認知”,卻已經調用了她的元認知能力去經常發(fā)現(xiàn)別人的好,把鼓勵人當作一種剛需。
請繼續(xù)關注《不識字的老媽的“平凡”故事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