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著放假的那幾天去見了初中好友,或許是許久未見,剛分手的她向我大吐苦水。倒也不是抱怨對方如何待她不好她心存怨恨,而是她覺得是自己太胖,才會得不得他的心。如果胖是她的心結,那么這個堅持每天跑八百米操場十圈的她已經把自己昔日的水桶腰跑成了纖纖細腰,自有一番風情。
但是她還是不滿意自己的現狀,還想再瘦一點。說起減肥,她認為是很辛苦的,甚至是萬分痛苦。我不知道減肥的痛,但是我敬佩這個能把自己萬分痛惡的事情堅持下來的人。
她說,最痛苦的莫過于在吃與不吃之間做選擇。吃了,覺得事后又要做出一番額外的努力來消耗額外多出的熱量,又要把討厭的事做一遍。不吃,又感覺委屈了自己,做了那么多不喜歡的事,連吃一口甜點都不能得。
我見過很多糾結的人,她也是這群人中的其中一個。
我問,如果你在做出 吃 的選擇以后,難道沒有負罪感嗎?
在思考片刻后,她回答:會有負罪感。
我又問,如果你懷著滿心的負罪感去吃一直很想吃掉的美味,還會覺得它好吃嗎?
她沉默不語。
很多人在糾結,不在于不知道如何選擇,沒有自己的標準。而是從一開始,就在頭腦中羅列出兩個并列的選項,吃與不吃,A與B兩個選擇同等重要。然后開始分析每個選項的優勢與劣勢。
選擇A,優勢在于能盡情的吃東西,釋放許久以來對自己的壓抑情緒,也可以用來作為對自己努力成果的獎勵與肯定。結果是要承擔放縱自己的后果,做更多不喜歡的事情來抵消不良影響。
選擇B,優勢在于不用承擔任何后果,還能維持現有的成果。但如果不做,自己肯定會惦記很久,長期抑制自己的情緒使它得不得釋放,會忍的很辛苦。
如果單從優劣勢來判斷,這兩個選項均有可圈可點之處,真叫人拿不定主意。
這個結構的獨特之處在于,選項A的劣勢,也就是自己不想面對的后果,恰恰是B的優勢,也是自己想要的;選項B 的劣勢也恰恰是選項A的優勢。
就如同那只面對兩剁鮮美可口的草而不知如何選擇的驢子,竟然把自己活活餓死。如果它的面前有一剁是鮮美的青草,青翠多汁,一看就是美味,另一邊是枯黃的干草,又干又澀。那頭驢也不會把自己餓死,肯定是奔著好吃的青草去。
人當然不會在糾結中死去,但頭腦中的A和B已經爭吵了許久,浪費了無數的唾沫與時間卻仍然無法說服對方。當AB雙方都爭執到精疲力盡的時候,大腦在此時跺一跺腳,就干了糊涂事。因為它已經沒有多余的精力來思考了,只好任憑本能去行事。選擇A或者B,只是看誰占得一點上風了。
問題是,雖然做出了選擇,可是對該選項的顧慮仍然沒有消失,盡管是吃了,可也沒有吃的盡興。選擇A或B,仍然免不了要再去爭執幾個回合。
怎么樣才能做出一個不會讓自己后悔的選擇呢?
做出選擇不是讓想法去說服想法,而是根據自己的需要和目標來衡量兩者在自己心里所占的比重。
如果自己想犒勞下自己的辛勤勞動,就選擇去吃。如果想要繼續保持自己的狀態,那就不吃。也沒有所謂的糾結了。
希望在減肥道路上的人別太糾結,也不要完全依靠自己對吃的沖動來做事,以免自己將來后悔。
愿天下糾結的人越來越少,每晚睡的安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