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走了以后,我無數次在夢里見到她,容顏清晰,笑容依舊。
夢里她在老屋的灶前灶后忙碌,或是坐在屋里話家常,或是在屋檐下做著針線……一切都是那么真實,又是那么熟悉。我夢中的奶奶,永遠都是五六十歲的樣子,走路精神,做事利索,說話溫和。我常常感到迷惑:奶奶活到了78歲,我為何從來沒有夢到過她滿頭銀絲,垂垂已老的樣子?而他耄耋之年的生活為什么從不曾進入我的夢里來呢?
? ?
? 從小學到中學,我的假期都是在奶奶家度過的。那時爺爺奶奶剛好五六十歲,在農村做著農活。爺爺言語不多,只忙外邊的活計,不管家里的事情。而一家十幾口人大大小小的事都是奶奶一個人張羅,有條不紊。奶奶個頭不高,但精明能干,為人處事,待人接物是村人數一數二的好。她總是把屋里屋外收拾得干干凈凈,緊緊有條,鄰里的人們都喜歡來家里坐坐。奶奶的“茶飯”在當地又是出了名的好。茶,是自家做的苦丁茶。春天,奶奶親自上山采來茶葉,在燒開的水里澇一遍,再趁太陽曬干。茶壺里常年不斷地滿著,過廳的門也常年開著,寨里的老老少少干活口渴了都習慣來倒上一杯,他們一走,奶奶又歡喜地把茶壺灌得滿滿的;缺錢少糧的年代,奶奶也總會將有限的食材變著法子弄出美味可口的飯菜,奶奶做的土壇鹽菜,大頭菜,酸茄子都是我最喜歡吃的菜,奶奶做的菜的味道也一直是我最想念的味道。
每到寒暑假,我和弟弟們總是早早就收拾好書包衣物,領完成績單便飛奔到奶奶身邊。奶奶通常不會要求我們干什么活,只是在忙不過來時讓我們幫助翻曬一下谷子,玉米,收收辣椒,豆子等輕便的活兒,這樣的事情做起來通常很有趣,我們也樂在其中。
我們在爺爺奶奶家的日子是那么自在,一大群野孩子在院里瘋玩瘋跑,過家家、捉迷藏、玩彈弓、喂螞蟻……無拘無束。而一旁卻常常是爺爺奶奶忙上忙下的身影。特別是奶奶,操持著全家的衣食住行,燒火做飯,洗衣曬被,剪裁縫補,腌肉晾菜……奶奶總是忙前忙后,應付自如,雖然忙碌,臉上卻總是樂呵呵的,完全沒有被現實生活所累的疲憊樣兒。不知不覺中,這樣的情景,這樣的模樣已深深地印入我心底,侵入了骨髓。
中學以后,我開始在外地上學,回老家的時間漸漸少了,后來參加了工作,結婚,生孩子,也只是逢年過節才回去,一年見到爺爺奶奶的次數也就那么幾次,就算見到了,也沒去好好留意過他們變老了的樣子,更不曾去體會過他們的老年生活過得如何,有時想起要為他們做點什么,卻因一些并不重要的事情給耽擱了,只好推到下一次,再下一次,最后就忘了。
總以為還可以有很多時間和他們相處,總是說等有空了再去看他們,總是推到下一次再去為他們做點事,總是……。直到爺爺奶奶先后離去,才覺得一切都是那么突然,那么猝不及防。然后想去記憶里尋找點什么,才發現記憶里居然沒有多少他們年老時的樣子。
如今,奶奶已走了快五年了,而這五年來,我時常想起的,還是她五六十歲的樣子,那應該是心里最深刻的模樣,清晰得就像根本不曾離開。
對于我在爺爺奶奶晚年生活里的缺席,或許老人家并不曾責怪,但我記憶中的那段空白,卻是我一生都無法彌補的遺撼。匱乏的記憶中,奶奶每次站在門口送別,望著孩子們一個個遠去。我們逐漸走遠,變小的身影,是不是也成了奶奶心里最深刻最難忘的樣子呢?
親人也好,朋友也好,總是在離得最近,陪伴最多的時候不知不覺進入心底,牢牢鎖住了他們的模樣。這時,他們的容顏,他們的身姿,甚至舉手投足的樣子便成了頭腦中最深刻的記憶。有一天,他們離開了,這些樣子便成為我們一生最珍貴的東西,成了我們心靈痛苦時的撫慰,寂寞時的陪伴,思念時的牽絆。
生活沒有給我們太多彌補遺憾的機會,那就趁著現在還有親近,陪伴親人的機會,多關心他們,多陪陪他們,多在心里留下一些他們的樣子,以后的夢里相見,就有了更多不同的模樣。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