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了讀書的分類,了解了分析閱讀的十一個規則:
1.要知道自己讀的是哪一類的書。
一般分為“小說類”和“論說類”。論說性書籍主要目的在于傳達知識,而分析閱讀更適合于這一類書籍。
論說類又可分為“理論性作品”與“實用性作品”。
任何一本教你該做些什么,或者如何做些什么的書都是實用書。實用書常常出沒在經濟,政治,倫理等類別的書目里。而理論類的書重點在于傳播知識,即陳述“什么是什么”,比較常見的是歷史、科學、哲學、數學等。
2.用一句話或者最多幾句話來敘述整本書的內容。
也就是說要盡量簡短地說出整本書的內容,論說性的書籍往往可以直接在摘要、序言、目錄等部分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如果敘述困難,可借助第三個規則。
3.列舉書中重要篇章,并說明是如何按照一定的順序組成整個架構的。
此時,我們就會發現自己對整本書的方向已有了大致的了解。
4.找出作者要問的問題,或者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
煉字,煉句,煉主旨
5.找出重要的單字,透過它們與作者達成共識。
不僅要找到單字,還要得確認這些單字在使用時最精確的意義。
6.將一本書中最重要的句子圈出來,找出其中的主旨。可以運用找到單字的方法去尋找這些句子。
我覺得這其實就是我們做讀書筆記,在閱讀的過程中標記段落或整篇文章的主旨句。如何確定理解了這些主旨句?兩種測試方法:
a.用你自己的話來復述。
b.舉出自己的親身經歷或經驗。
7.從關聯中,設法架構出整本書的基礎論述。
可找出書中說明重要論述的段落。具體做法:
首先,找到論述中所包含的聲明,就是自己接受作者論述的理由;
其次,區分歸納法(用特殊事實證明某個概念)和演繹法(用連串的通則來證明更進一步的共同概念)。
最后,找出作者認為假設事情和有根據的事情。
當你明確了文本的共識、主旨和論述,那么第八個規則便水到渠成了。
8.找出作者的解答。確定作者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是未解決的。
看完了整本書以后,讓我們來評判一下這本書寫得怎么樣。我以前從未思考過這個問題,只是被動地接受作者的論述。但是去思考這個問題其實還是很有意義的。
9.在你說出我同意,我不同意或者我暫緩評論之前,一定要肯定地說,我了解了。
只有明白作者在說什么,才有資格去評判,這可以促使我們再去理解一遍看過的那本書。
10.理性表達自己的意見,不要無理地辯駁或爭論。
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明白第11條規則。
11.尊重知識與個人觀點的不同,在做任何評判前,都要找到理論依據。
如果對作者持反對意見,可以如是說: ? ? ? 你的知識不足:你應闡述作者缺乏的知識點; 你的知識錯誤:說明事實或者有比作者更加可行性的論點;你是不合邏輯的:一是缺乏連貫,二是事件變化的前后不一致。那么自己一定要列舉精確的證據才行。你的分析不完整:作者沒有解決他一開始提出來的所有問題。
個人思考: ? ? ?
我覺得這本書是一本教我們如何閱讀的論說性書籍,里面有很多教我們如何閱讀的方法。
我個人認為第2點和第6點比較重要,一個是對一本書整體的把握,不至于舍本逐末,一個是對于構成全書的主旨的理解,有助于更進一步的把握書中的內容,并運用于實踐。
我覺得找出書中重要的單字,其實不是很必要。對文章的架構,主旨以及這本書要解決的問題有所把握,能夠獨立地去思考作者的觀點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