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工作怎么樣?"
"還不是老樣子,還行吧"
"早上有沒有按時吃早餐?"
"有有有""
"晚上別睡的太晚,早點休息"
"知道了"
幼時,喜歡纏著爺爺給我講故事,覺得爺爺肚子里數不完的故事,聽不厭的孫猴子,劈山救母的沉香,替父參軍的花木蘭。也喜歡纏著奶奶給我做好吃的,吃完一夏天的炕玉米餅,又等著吃冬天過節才有的翻角。但隨著工作年限的增加,相反的是跟家里長輩的對話卻越來越短。跟他們說工作中不順心的事,即徒添了他們的煩惱,又不能解決事情,何必說與他們聽呢?除了工作,也就是生活中的瑣屑小事,這有說的必要嗎?而且說了他們也不懂,又要我去解釋這是什么東西,那是干什么用的。
就是這樣的想法,我跟家中的長輩開始越來越少的溝通。我認為,他們落后的思維方式已經幫我解決不了什么實際問題,而他們對新事物的不了解,更讓我們之間沒有任何溝通話題。很多次,奶奶直接表示,別人家的孩子都有話對他們的奶奶說,為什么你就沒有什么話跟我說呢?我很認真的告訴她,第一,你看到的是表面,也許這個孩子也就是在外人面前表現出,跟自己的奶奶很有話題的樣子,真正在家里是什么的樣子,你不知道我也不知道。第二,不是我沒有話跟你說,而是我說的你又不懂,你都不懂那我說了有什么意思。從那時候開始,我奶奶喜歡說,你說來我聽聽嘛。
我一直都覺得這是正常情況下的代溝,二代人,因為所在的時代不一樣而產生的思維差異,各自有不一樣的生活方式。我喜歡晚睡晚起,他們喜歡早睡早起;我喜歡早餐連著中餐一起吃,他們認為早餐必須要吃;我喜歡抱著電腦玩,他們喜歡看電視機等等這種差異。我開始從不喜歡跟他們說話,到不耐煩那些說了很多次的叮囑,再到有不滿意的事情就喜歡發火。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奶奶幫我收拾我的書桌,結果我用來參加比賽的一幅畫不見了,脾氣一下子就如踩了加速器似的抑制不足的爆發了,我冷冷地話語現在想來都覺得如此刻薄無情,而奶奶就這么手足無措的站在那里,爺爺滿屋子幫我找那副畫。事后,冷靜下來,我問自己,如果一個外人弄不見我的畫,我是否能對著他如此發火?答案是否定的。那為什么,對待外人我能如此的不計較,卻對身邊最愛的人肆無忌憚的發脾氣。為什么對外人我能如此禮貌,而對待家里人卻如此的不耐煩?
為什么?到底是為什么呢?
首先,我覺得是因為我太自私,如果兩個人需要改變,我第一反應想的是對方改變,而不是自己。沒有溝通話題時我覺得是我說的話長輩不懂,我沒有想過仔細為他們解釋新事物,反而覺得這是種麻煩。因為自私,出現問題時,我習以為常的站在自己的角度來看待,沒有想過為別人改變自己,即使對象是自己最親的人。
其次,我一直在逃避自以為不利的方面。為什么問起學習或者工作時,就沒有更多的話題?因為我在逃避自己不擅長的事情。我的工作,中規中矩,沒有亮點,但是我又不甘于它僅是如此,所以我逃避,逃避關于它的任何話題。當這種話題問多了,不耐煩的態度也許會變成脾氣的爆發。
最后,我給最親的人設立了相對于外人較高的標準。跟親人一起生活,所以他們更應該知我懂我,對于我喜歡的和不喜歡的應該更清楚,正因為如此,一旦有不按我心意的事情發生,相對于外人,我更容易態度不好。而并未想過,正是因為這種過高的設定,讓自己和家人更容易產生沖突。
認識自己從來都不是個輕易的事,我不斷的讓自己的家人受傷,但好在我開始認真地分析原因,反省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