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朱鹮(Nipponia nippon)又稱朱鷺,隸屬于鸛形目(ciconiiformes),鷂科(Threskio-rnithidae)。朱鸚以其稀少和美麗的形態聞名于世,是亞洲地區特有的珍貴涉禽,原廣泛分布于中國東部、朝鮮、日本及黑龍江下游的蘇聯境內。隨著人類活動對其生態環境的迅速改變,朱鸛的數量自19世紀后逐漸減少,現已成為世界鳥類中瀕于滅絕的一種。迄今僅知日本有六只,是世界上臨危動物中數量最少的種類之一。本文總結在朱鹮保護和研究近年來的成果與進步,提出了當前保護朱鹮的問題以及在中國和接下來的工作盡快進行,并提供科學建議該物種的保護和管理。
[關鍵詞] :朱鹮;保護;歷史分布區;棲息地;因子分析
CONSERVATION AND RESEARCH ANALYSIS OF CRESTED IBIS
ZHANG Bo-chao
(Northwest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Yang Ling, 10712pm 2017014092, Shengke 173)
ABSTRACT:The crested ibis (Nipponia Nippon), belongs to the order ciconiiformes, the threskio-rnithidae. Known for its rare and beautiful form, zhu ying is a rare wading bird endemic to Asia, widely distributed in eastern China, Korea, Japan and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heilongjiang river in the Soviet union. With the rapid changes in its ecology caused by human activities, the zhu stork has been in decline since the 19th century and is now one of the world's most endangered birds. Only six are known to exist in Japan, one of the smallest populations of endangered animals in the world.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achievements and progress in the protection and research of crested ibis in recent years, puts forward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the protection of crested ibis in China and the following work as soon as possible, and provides scientific Suggestions on the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species.
Key words:Crested ibis;Protection;Historical area;Habitat;Factor analysis
朱鹮(Nipponia nippon)在鳥類分類學上屬鶴形目鹮亞科。鹮類的出現隨鳥類世界的興盛而誕生大約在1億年前,化石發掘于6000萬年前的始新世紀地層中[]。鹮亞科的鳥類大約有26種,遍市世界。其中有5種分布在亞洲東部,中國境內有4種,它們是黑頭白鹮、彩鹮、東方黑鹮和朱鹮。
其中朱鹮最為珍貴,被譽為東方的鳥類明珠,迄今僅知日本有六只,是世界上臨危動物中數量最少的種類之一,最瀕危的鳥類之一。經科學家和保護工作者的努力,目前種群數量已達600余只。
1朱鹮的研究
朱鹮研究最早從1835年Temminck對朱鹮標本的描述和命名開始。我國對朱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981年重新發現野生朱鹮種群后的25年。在這25年中,中國學者對朱鹮進行了長期、系統、多學科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包括:分布、數量、生境選擇、喂養、生殖生態學發展的小雞和年輕的鳥類,羽毛的顏色和羽毛變化,蛋殼超微結構的染色體和染色體組型分析,種群生態學,種群生存能力分析、棲息地評估、無線電遙測、活動區域和活動,遺傳、育種、疾病預防和救援組織解剖學、病理學、寄生蟲和保護對策等。
史東仇和曹永漢主編的《中國朱鹮》總結了1981-1995年間的朱鹮研究工作;丁長青主編的《朱鹮研究》對1995年以后的最新研究進展進行了總結。大量的研究工作為朱鹮的科學保護奠定了基礎,在理論上和實踐上均具有重要的意義[]。
1.1朱鹮古名考
在中國,最早記載朱鹮者當推《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中的“目”,相繼有《揚子法言》、《漢書》、《禽經》、《本草綱目》等著作中的“翱”,“旋目”,“朱鷺”,“紅鶴”等稱呼。這些都是根據朱鷦的形態特征(羽冠發達)和生態習性(善繞飛)而命名的,說明古人早就對朱鹮的形態特征和生活習性有所觀察和了解。
在中國不同地方,朱鹮體形似鶴、鷺甚至鴨鵝之類,與生活在水邊的這些涉禽或游禽大相徑庭,加之其羽色微紅,臉、腳赤紅,因此得名“紅鶴”、“紅鷺”等。臺灣地方稱其為“鸛”亦屬此類。朱鹮在繁殖期身著灰色婚羽,為此也有“灰鶴”、“灰鵝”之稱。另有根據羽冠醒目而得名“日本鳳頭鸛”、“鳳頭鸛”。“朱鹮”是現今鳥類學界統一的名稱。
中國古人有傳統的觀念,尤其是萬物的命名都是吉祥如意的,仙鶴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意味著長壽,“松鶴延年”即如此。而且朱鹮本身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明李時珍《本草綱目》(1578)記載“肉氣味干咸平無毒,主治灸食,解諸魚蝦毒”。所以,“紅鶴”的叫法在清代以后的地方志中居多。
日本關于朱鸚的地方稱呼之來源與中國大相徑庭,均出自其形態特征和生態習性。唯一不同的是根據朱鹮叫聲的命名。“稻負鳥”與中國的“旋目”取自朱鹮的羽冠懸垂于枕后;“背黑とき”和“灰鶴”指的是繁殖期朱鹮灰色的婚羽。“とき”和“朱鹮”雖然是各自統一后的學名,但均源自朱鹮白而渲染橙紅的羽色。
與其他分布國家不同,朱鹮羽毛在日本的伊勢神宮的遷宮儀式中是不可缺少的富有神圣感的裝飾物。伊勢神宮是日本人供奉天皇祖先天照大神的神道教的社址,在每2O年1次的遷宮儀式中,要用2枚品相俱佳的朱鹮正羽裝飾鎮宮之寶“須我流橫刀”。所以過去在日本民間百姓是不可以隨意收集朱鹮羽毛的,而是由政府統一組織采集和收購。加上日本江戶時期的藥理研究發現朱鵯肉對于婦女產后出血有特效,因而朱鹮這一珍稀物種在日本具有精神和物質的雙重作用。20世紀中后期,日本朱鹮走向滅絕的這幾十年間出現了許多詠頌朱鹮的詩歌,日本民間與朱鹮的深厚情結由此可見一斑。
1.2朱鹮鳴聲
2010年底至2011年初,學者利用錄音設備采集了陜西省洋縣朱鹮生態園、陜西洋縣華陽朱鹮野化訓練基地、陜西省花園保護區3個地點9個朱鹮種群的鳴聲,并用聲音分析軟件定量分析了野生朱鹮、籠養朱鹮越冬期與繁殖期的鳴聲。
系統深入地采集并分析了陜西洋縣野生朱鹮多種行為狀態下的鳴聲,結果顯示越冬期,野生朱鹮在夜宿時段鳴叫聲多,白天很少或幾乎不鳴叫。繁殖期,朱鹮鳴叫聲頻繁。野生朱鹮主要有11種行為狀態下的鳴聲:飛行、雛鳥乞食、警戒、驅趕、聯絡、驚叫、真交尾、假交尾、聚群、占枝和盤旋。記錄分析了籠養種群6種行為狀態下的鳴聲,即驚飛、真交尾、假交尾、驚叫、應答聯絡、日常召喚聯絡,其中真交尾鳴聲有3種類型,假交尾鳴聲有6種類型,共13種鳴聲類型。在以上的朱鹮鳴聲中,僅9種鳴聲類型共存在于野生與籠養種群中。
1.3朱鹮的分布與棲息地
20世紀80年代之前,朱鹮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和東亞其他國家相繼滅絕或瀕臨滅絕,甘肅成為世界上朱鹮最后的生存地之一,其活動蹤跡的發現和標本的獲得,在陜西洋縣朱鹮野生種群的發現過程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當前陜西朱鹮種群數量日益增加,棲息地范圍不斷擴大,越來越接近隴南、天水等甘肅地區,即朱鹮回歸甘肅的可能性越來越大,應該隨時做好歡迎的準備。當然也不能消極等待,作為曾經的家園,為了保護朱鹮,豐富珍稀動物物種,建設生態文明,發展旅游經濟,甘肅應該積極啟動朱鹮再引入項目的研究,實現再引入。
在以往研究和實地調查的基礎上,從棲息地、食物和人為干擾三個角度選擇了與朱鹮棲息地質量密切相關的12個主要環境因子作為評價指標,應用層次分析法(AHP)[]對12個影響因子進行兩兩比較并賦予權重和分值以建立朱鹮棲息地質量評估體系,根據各個評價指標的得分總和將棲息地分為最適宜、適宜、基本適宜、不適宜和極不適宜五個等級。以朱鹮新擴散區內的城固孫坪和再引入區的寧陜寨溝野化放飛區為實例,結果顯示,孫坪是朱鹮的適宜棲息地,但農藥使用和生產活動對朱鹮的生存是潛在威脅,而寨溝朱鹮野化放飛區適宜朱鹮生存,但是所面臨的問題是覓食地的單一和越冬期食物的缺乏。
利用GIS系統分析了陽縣朱鹮棲息地的地形、植被、水域和人為干擾等地理特征。根據鳳頭朱鷺的喜好,量化這4種景觀因子對鳳頭朱鷺的適宜性,并將4層疊加得到綜合適宜性棲息地。通過與鳳頭朱鷺實際分布的比較,發現鳳頭朱鷺主要集中在適宜度較高的區域,這說明了這四個景觀因子對鳳頭朱鷺的重要性。此外,在一些高度適宜的地區并沒有發現鳳頭朱鷺,因此可能有其他因素影響鳳頭朱鷺的分布。
1.1.3朱鹮的分子遺傳與DNA多態性
2006年,陳煒等人[]通過DNA遺傳多樣性研究介紹了朱鹮在蛋白質多態、隨機擴增多態DNA、微衛星多態性、隨機擴增微衛星多態性和線粒體DNA序列多態性方面的研究結果,表明中國朱群體遺傳多態性的貧乏。
2朱鹮的保護
2.1就地保護
就地保護(In Situ),是指以各種類型的自然保護區包括風景名勝區的方式,對有價值的自然生態系統和野生生物及其棲息地予以保護,以保持生態系統內生物的繁衍與進化,維持系統內的物質能量流動與生態過程。建立自然保護區和各種類型的風景名勝區是實現這種保護目標的重要措施。
2.1.1成立保護管理機構
為了及時有效地保護朱鹮,經國務院批準,陜西省漢中朱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于2005年正式成立。
2.1.2野生種群的保護與監測
它包括四種方法:繁殖期監測、人工喂養、環境采伐、巡邏和種群監測、野生個體救助。
朱鹮站的工作人員每年繁殖期向朱鹮巢區的水田里投放泥鰍,為朱鹮補充食物,保證了配對朱鹮的正常產卵并使繁殖成功率有所提高[]。晏培松等[]和周宏超等[]對9例死亡朱鹮的尸體進行了解剖,發現寄生蟲感染性疾病、中毒和結核病為主要死因。范光麗等[]對朱鹮感染的大腸肝菌病和新城疫進行了病理學觀察。還有學者對朱鹮胃瘤線蟲病的問題做了研究。為了保證野生朱鹮傷病個體的及時診斷和救治,陜西朱鹮保護站聯合當地醫院和獸醫院組建了朱鹮醫療救護小組。
2.1.3棲息地保護與改善
包括冬水田改造,林地保護和開展“綠色大米”項目。
綠色水稻較高的市場價格可彌補因限量使用農藥化肥所造成的產量損失,綠色水稻的經濟收益明顯高于常規水稻。產業鏈越長,綠色水稻增值效果越明顯,農戶水稻種植收入增長空間越大。組織程度越高,農民的議價能力越強,因此,自然保護區周邊社區應積極推進綠色水稻種植,在保護環境的同時實現農民收入的增加,實現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
2.2易地保護
易地保護(off site conservations),又叫做遷地保護。為了保護生物多樣性,把因生存條件不復存在,物種數量極少或難以找到配偶等原因,生存和繁衍受到嚴重威脅的物種遷出原地,移入動物園、植物園、水族館和瀕危動物繁殖中心,進行特殊的保護和管理,是對就地保護的補充。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部分。
2.2.1中國朱鹮的飼養繁殖
陜西洋縣的朱鹮人工種群自1990年開始建立,至1998年種群數量已達到53只,子二代在該種群中首次出現。飼養條件下,朱鹮每年可產2-3窩卵,一窩最多可產6枚,平均受精率為69%。采用親鳥孵化與人工孵化相結合的方法,孵化率達到100%,人工育雛率為88%,繁殖成功率為64%。人工育雛時,不同日齡育雛飼料的配比與制作方法、喂食量等,對雛鳥成活至關重要。探討1-43日齡雛鳥的攝食量、體重等有關參數及相關性,構建出雛鳥生長模型W,與野生朱鹮繁殖的某些特性進行對比。
截至2004年底,包括日本佐渡、北京動物園、洋縣朱鹮 救護飼養中心和陜西樓觀臺珍稀動物搶救飼養中心的4個種群,世界朱鹮人工種群的數量已達 422只。
2.2.2與日本建立朱鹮人工種群
自1981年中國最后一次發現野生種群以來,其數量已從7只恢復到100多只。當時在陜西省陽縣的同一地點發現了7只,他們很可能有血緣關系。目前所有的個體都是僅存只的后代,近親繁殖的結果是不可避免的。隨著這種種群的發展,朱鹮的生命力會越來越弱,最終難逃滅絕的命運。為了避免中國鳳頭朱鷺群體的近親繁殖,有必要引進日本現存的鳳頭朱鷺血統。日本據說至今僅剩1只老齡雌鳥已經喪失繁殖能力,期望它與中國引種個體繁殖的試驗已告失敗。如今唯一可行的是對日本僅存的雌鳥進行克隆,取得年輕有生命力的新個體,再與中國的個體相交配,由此引入日本朱鹮的血系,達到緩解中國朱鹮種群近親繁殖的危機。
日本從中國分批引進朱鹮進行繁殖繁殖,再現了沙渡島朱鹮與人類和諧共生的狀態,并于2011年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為重要的全球農業文化遺產(GIAHS)。日本通過對中國朱鹮鳥的引進與組織重構,重新補全了GIAHS所需的重要元素,同時注重打造復合生態系統,保護生物多樣性與系列產品開發相結合,這些都給我國的農業文化遺產事業發展很大的啟示[]。佐渡島位于日本最大島,本州島以西的日本海中,距本州島僅45千米,隸屬于新縣,是日本除本土四島和沖繩島以外(不包括北方四島)的第六大島。島嶼東西寬33千米,南北長60千米,周長280千米,全島面積855平方千米,島嶼輪廓呈S形。該島的總體地形特征為東北—西南走向的兩條平行山脈中間夾著一個平原。
朱鹮和大熊貓一樣,是中國自然保護的象征。他們在國際交往中扮演著“友好大使”的角色。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在上海世博會期間,日本館傳統木制劇場將每天循環上演大約35場反映中日友好和中日共同拯救朱鹮活動的音樂劇。
[參考文獻]
劉蔭增. 朱鹮在秦嶺的重新發現[J]. 動物學報, 1981(03):74.
劉蔭增. 瀕危和主要經濟動物介紹 朱鹮[J]. 動物學雜志, 1987(1):44-46+16.
雍嚴格. 東方的寶石:秦嶺朱鹮[J]. 旅游縱覽, 2012(1):92-95.
丁長青, 李峰, DINGChang-Qing, et al. 朱鹮的保護與研究[J]. 動物學雜志, 2005, 40(6):54-62.
村田懋磨.鮮滿勤物通髓[M].目自害院出版 社,1936:291.
石浞健夫.朱鷺童謠[刀.野扁 ,1934,xx1V一3(1—2)。1O9.
常秀云, 韓崇選. 朱鹮(Nipponia nippon)的古籍記載與地方名考釋[J]. 西北林學院學報, 2009, 24(3):131-135.
陳麗霞. 朱鹮(Nipponia nippon)鳴聲特征及交尾鳴聲分析[D]. 北京林業大學, 2012.
馮尕才, 李莉, 李飛. 從甘肅朱鹮的歷史分布論其回歸的可能性及意義[J]. 甘肅林業科技, 2015(2).
郭金玉, 張忠彬, 孫慶云. 層次分析法的研究與應用[J]. 中國安全科學學報, 2008(05):152-157.
趙洪峰, 羅磊, 候玉寶, et al. 基于層次分析法的朱鹮棲息地質量綜合評價[J]. 資源科學, 2013, 35(1):50-58.
傅文凱, 馬志軍, 路寶忠, et al. 朱鹮(Nipponia nippon)棲息地質量的初步評價[J]. 生物多樣性, 1999, 07(3):161-169.
鹮DNA多態性研究進展[J].生物技術通訊,2006,17(4):651-653.
路寶忠. 朱鹮的人工投食[J]. 野生動物學報, 1989(5).
晏培松, 趙一嶺, 陳萬錄, et al. 6例死亡朱鹮的病理學觀察及死因分析[C]// ’99國際朱鹮保護研討會. 1999.
2只朱鹮死亡的病理學診斷[J].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1(03):69-72.
楊增岐, 王旭榮, 張淑霞, et al. 朱鹮大腸桿菌病的診治[C]// 中國畜牧獸醫學會家畜傳染病學分會成立20周年慶典暨第十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 2003.
朱鹮胃瘤線蟲病的病理學觀察[J].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1(05):30-32.
王真. 農戶發展綠色農業經濟效益分析——以朱鹮保護區綠色水稻為例[J]. 農業網絡信息(9):28-33.
席詠梅, 路寶忠, 傅文凱, et al. 朱鹮的飼養繁殖研究[C]// 國際朱鹮保護研討會. 1999.
高育仁. 挽救朱鹮的重要措施——克隆日本現有個體[C]// ’99國際朱鹮保護研討會. 0.
盧勇, 王思明. 引進與重構:全球農業文化遺產“日本佐渡島朱鹮—稻田共生系統”的經驗與啟示[J]. 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6, v.48;No.259(02):138-144.
山本雅仁, 張永勛. 朱鹮之島 日本佐渡島稻田——朱鹮共生系統[J]. 世界遺產, 2014(9期):48-52.
陳旭. 跨國界行動——拯救朱鹮30年[J]. 人與自然, 2010(3):7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