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讀誤解古詩詞的另一面

? ? ? ?像上文那樣,有些詩詞我們從小就熟知,它們幾乎成了我們的文化常識,現在忽然被糾正,讓人有種三觀盡毀般的傷痛。

? ? ? ?但是,習慣的理解與認識不是能隨便就能否定了的。有的人認為我們誤讀誤解了,其實是他自己在誤讀亂解。通則通矣,似無必要。嘩眾取寵,也許不是他的本意;稍作點醒,倒是我們應該做的。

? ? ? ?1、“落霞與孤鶩齊飛”中的“落霞”

? ? ? ?王勃《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有人認為 “落霞”,不是云霞的意思,而是指“零散的飛蛾”。

? ? ? ?宋代吳曾說:“落霞非云霞之霞,蓋南昌秋間有一種飛蛾,若今所在麥蛾是也。當七八月間,皆紛紛墮于江中,不究自所來,江魚每食之,土人謂之霞,故勃取以配鶩耳。”宋代俞元德也在其《瑩雪叢說下》中說:“王勃《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世率以為警聯。然落霞者,飛蛾也,即非云霞之霞,土人呼為霞蛾。至若鶩者,野鴨也。野鴨飛逐蛾蟲而欲食之故也,所以齊飛。”

? ? ? ? 不過,我還是喜歡把落霞看成落霞,我也來找有關部門證明“你媽是你媽”一下吧:一、天上有飛蛾,不妨礙天上也有落霞;二、天上沒有落霞,作者也可借助想像加上去,李白杜牧都能編造,老王為什么不能編造?三、從詩中有畫的角度來看,落霞孤鶩,一個由上而下,一個由下而上,形成開闊的動景;秋水長天,一下一上,形成開闊的靜景。動靜相生,冷暖相協。黑黑的飛蛾來了,成了什么東東?

圖片發自簡書App

? ? ? ?2、“床頭屋漏無干處”的“屋漏”

? ? ?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有人說,屋漏,不是屋子漏雨,而是方位名詞,指屋的西北角。《辭源》修訂本“屋漏”條的第一個義項是:“房子的西北角。古人設床在屋的北窗旁,因西北角上開有天窗,日光由此照射入室,故稱屋漏。”這句詩以借代的修辭方式,舉出室內的兩個具體地方,“床頭”和“屋漏”,代指整個屋子,是列舉部分以代整體。

? ? ? ?我覺得,也不必這樣的費周折地顛覆我們的常識。老杜本義就是指屋子漏雨,也未嘗不可。“床頭屋漏無干處”就是“床頭因屋漏無干處”,屋漏是原因。說舉出兩個地方代指整個屋子,沒有必要,用“床頭”一個地方代指全屋也行的。你總不會說,兩個部分代指整體比一個部分代指好吧。何況,“床頭”本來就可以不是代指,而是實指呢。試想,邊睡覺的床頭都濕了,還有哪里是干燥的呀?

圖片發自簡書App

? ? ? ? 3、“天子呼來不上船”中“船”

? ? ? ?杜甫《飲中八仙歌》:“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有人認為,船,不是船只,而是“衣襟”的意思。唐玄宗召見李白,李白卻顯得很“大牌”。所謂“不上船”,并非不登龍舟,而是敞開衣襟,連扣子都不系。《康熙字典》有:“衣領曰船”,“或言衣襟為船”。

? ? ? ?不知道“船”的這個用法在唐朝是不是盛行。如果是,兩種的理解都行。從詩意上看,“衣襟”似好些。皇帝叫他上船,他舍得不上嗎?敞開衣服,“謫仙人”般倒更有可能。不過“上船”真能翻譯成扣扣子嗎?我還是懷疑。其實懷疑也不應該。有人說,現在如果李白復活了,他說話,日本人有的能聽懂,中國人反而聽不懂,因為日本話中保留了唐音。不知道鬼子那里的“扣扣子”叫沒叫過“上船”。AV文化,搞不清的。

圖片發自簡書App

? ? ? ?4、紅酥手

? ? ? ?陸游《釵頭鳳》:“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墻柳。”這是陸游寫給表妹唐婉的詞,詞中以“紅酥”形容膚色,寓有愛憐之意。另有說法認為,“紅酥手”、“黃縢酒”是桌上的糕點飲品。

? ? ? 最喜歡《釵頭鳳》里“紅酥手”三個字了,它讓人有豐富的粉紅色想象。忽然來了一個勞什子說,紅酥手是一種點心,這是什么點心呢?該不是“紅豬手”一樣的吧,網上也真有美食廣告把紅燒豬手命名為“紅酥手”的。讓人扶著大樹狂吐一地。我想起了別里科夫的話:“天下竟有這樣狠毒的人!”有人查遍各大權威辭典,沒有這類解釋。想必持此說的人,由“酥”想到酥糖,由紅手想到豬手了,也剛好與下文中他說的可口可樂“黃縢酒”相配,可見也是個吃貨。

圖片發自簡書App

? ? ? ?5、日啖荔枝三百顆

? ? ? ?蘇軾《惠州一絕》:“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據說吃荔枝會上火,兩個臉龐會火紅。荔枝三百顆,大約有二十余斤,吃了會死人的。“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了嶺南”,是個錯誤。還說,俗語有“一顆荔枝三把火”,是客家話,蘇東坡聽不懂,就聽成 “日啖荔枝三百顆” 了,于是胡亂地寫在詩中。如果聽懂了,蘇子會怎么寫呢?“一顆荔枝三把火,不辭長作了嶺南”?這成什么了?與"新官上任三把火"、″孩子屁股一把火″有一拼。

? ? ? 其實蘇軾在突出荔枝的美味。“三百顆”不是實指,而是夸張。大凡夸張要與實際拉開一定的距離,所以,“酒逢知己千杯少”,沒有人追問知己的肚子有多大;“白發三千丈”,沒有人想像李白的臉有多長。蘇軾是沒喝酒的,弱弱地說“三百顆”便遭人懷疑了。也無怪乎人們把“三人行”“舉一反三”中的“三”理解成三個了。其實古代表示多,一般用三或者三的倍數:3、6、9、12、24、36、72、108、120、360……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