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
采銅
序 用更勇敢的方式去生活
1. 生活就想一面多棱鏡,它不止有一個鏡面,相應地,也有不止一種可供觀察和理解的視角。它應該不只有一種標準,一種模式,一種狀態,它應該是多元的,豐富的,并且有著具有不用縱深的內涵。這也就意味著,我們看待自己和世界,看待現在和未來,看待情感和理性的時候,存在著遠比我們已知的更多的可能性。
2. 在這本書中,我打開了我們人生的七個側面,他們分別是時間,選擇,行動,學習,思維,才能和成功。
【時間】是我們的坐標,我們組任何事都離不開這個坐標,所以,處理好與時間的關系,是我們生活,成長和改變的前提;
【選擇】往往發生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它令我們迷茫,無助和焦慮,而學會選擇也就是學會認清自己以及自己在這個世界中的位置;
【行動】是生命力的象征,也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歸依,而令人不解的是,現代人行動的步伐越來越嚴重,無力感不斷蔓延,所以我們更需要行動的勇氣和智慧;
【學習】是人之所以為人的一個坐標,對很多人來說更是融貫一生的修行,學習的規律和技巧正式很多人需要補上的一顆;
【思考】發生在生活中的每時每刻,但是對思考本身的思考卻顯得稀少和珍貴,當我們欲要解決工作和學業中的各種難題時,你便會發現它的價值;
在這個激烈競爭的社會里,一個人的【才能】是立身之本,但如何獲得不凡的才能對很多人來說是一個難解的謎團,解開這個謎團需要打破一些流播甚廣的迷障;
【成功】是一個讓人愛恨交織的字眼,無數人為了所謂的成功變成了他們原本討厭的人,而我更相信,只有堅持做一個你所喜歡的自己,你才可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成功。
第1章 時間之尺 我們應該怎樣對待時間
1. 時間是一種寶貴的資源。每個人每天擁有相同的時間,可對待時間的方式卻千差萬別。而一個人如何對待他的時間,決定了他可以成為什么樣的人。
2. 【向孩子學習“鄭重”的態度】
鄭重是這樣一種態度:不敷衍,不遲疑,不搖擺,認真地聚焦于當下的事情,自覺而專注的投入。孩子用“鄭重”的態度玩耍,反倒是成年人用戲謔的,游戲的態度去度過自己的人生。誰說我們不應該向孩子學習呢?
3. 鄭重是這樣一種態度:因恪守本分而知事情輕重緩急,因盡全力無保留而使其事竟成,光陰未曾虛度。
4.【不同場合,不同的時間視角】
根據不同的時間視角可以劃分出五種人:積極過去視角,消極過去視角,享樂主義視角,宿命論視角,未來視角。
5. 津巴多建議不要維持單一的時間視角。因為這五種時間視角里每一種都不是完美的,都有各自的缺點,最好采用混合和折中的方式:多采納積極過去視角,享樂主義視角和未來視角,并且在三者中取得平衡,少采納負面作用明顯的消極過去視角和宿命論視角。并且,在采納前三種視角時還要“隨需而變”,即根據不同現實場景加以靈活選擇。
6. 從“平衡時間觀”和“延伸的當下感”這些觀點從出發,林德沃提出了更好地對待時間的十條建議。下面是這十條建議以及我對每一條建議的闡釋:
(1)生活在當下——不瞻前顧后,不左顧右盼,不患得患失;
(2)嚴肅地對待時間——審慎,鄭重地思考時間對我們的價值并用好它;
(3)留意自己擁有的空間并享受它——找到自己的“獨享時刻”,不要疲于奔命;
(4)反思自己和其他人的時間視角——認識到自己和他人時間視角的異同,換位思考;
(5)從現在出發聯結過去——過去并沒有遠去,它對今天仍有意義;
(6)并不完全沉浸于過去——比過去更重要的是現在;
(7)制定實現目標的計劃——未來視角讓我們的行動更加有序;
(8)平衡計劃和非計劃時間——由于隨機性和不可預見因素的影響,我們的生活并不能完全被計劃,平衡計劃和非計劃就是在未來視角和現在視角之間找到平衡點;
(9)視未來存在于當下——未來并非遙不可及,它就出現在即將到來的每一分每一秒;
(10)對未來保持積極的態度——既然未來難以預測,那么以積極的心態面對它能讓我們在當下更有行動力。
1。對五年后的自己提問。如果你想走出不一樣的人生,做一些不一般的事,那么以五年為期,你可以為自己制定一個長期的目標,并為之做出持久而堅實的努力,你需要好好思考一下,如何通過一點一滴的人生增量,完成個人核心競爭力的鍛造。
2。 兩種未來視角下的思維差異。遠期未來的視角下,人們傾向于用抽象,概括的方式去思考。而在近期未來視角下,人們更容易到具體的情境中去考慮,想得更多的不是“要不要做”,而是“怎么去做”。面對問題時采用這兩種視角各有利弊。
3。如何解決生活里兩種未來的沖突?兩個策略:1。 使遠期未來的目標更加具體化,情境化和可實施。2。降低近期未來中的“非期望行為”的便利性,主動增加挑戰的難度。
4。 如何評判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做?兩個角度評估:一是這件事在放下將給“我”帶來的收益大小,這個收益可以是心智,情感層面的,也可以是身體,物質層面的,我稱之為“收益值”;二是這項收益隨時間衰減的速度,我稱之為“收益半衰期”,半衰期長的事件,其影響會持續較久。
1。 現代社會的快節奏,碎片化和功利性等特點,使得現代人很容易陷入“兩個無能”之中,一是“選擇無能”,二是“執行無能”;選擇無能,就是指我們很難判斷兩個事情哪個更重要。執行無能,就是指我明知道這個事情很重要,但就是不去做。
2。 長半衰期事件指南:積累可信的知識,訓練實踐技能,構建新的思維模式,提升審美品味,反思和總結個人經歷,保持和促進健康,建立和維持相互信任的關系,尋找和獲得稀缺性資源,探索,提出獨創性的構思或者發明,獲得高峰體驗。
3。 歷史學家帕金森提出帕金森第一定律:工作會自動膨脹,直至占滿所有可用的時間。
4。【時間管理,讓我們越來越快】【工作要快,但生活要慢】
5。 美學家朱光潛先生曾經說過:“做學問,做事業,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樁事。人生第一樁事是生活。我所謂生活是“享受”,是“領略”,是“培養生機”。假若為學問為事業而忘卻生活,那種為學問和為事業而忘卻生活,那種學問和事業在人生中便失其真正意義與價值。”
6。 【想清楚什么事情應求“快”,什么事情應求“慢”】
盡可能求快的事情:做家務等體力勞動,完成常規的事務性工作,完成簡單的執行性任務,常用商品的線上線下購買,注定無法達成共識的爭吵和爭論等。
盡可能求慢的事情:與家人共度閑暇時光,欣賞藝術作品,自我反思,思考重大決策,創造性活動中的醞釀過程,為一個挑戰性任務做好準備等。
7。獲得高質量的休閑滿足其實很簡單,就是:找到并保持至少一項長期的業余愛好。保持一項愛好,讓它在時間的深度和長度中慢慢生長,可能會得到始料未及的成就。
8。【SUMMARY精彩提煉】
用平衡觀點看待過去,現在和未來,用鄭重的態度過好當下的生活,并聯結起過去和未來。
明確工作和生活的界限,用未來視角工作,用享樂主義視角生活。
使用“時間之尺”,審視事件的長期價值,盡可能刪減非必要事件。
讓“遠期未來”更加具體,為“近期未來”增加挑戰。
把握好做事的節奏,區分“求快”的事件和“求慢”的事件。
提升時間使用的“深度”,減少被動式休閑的比例,保持至少一項長期的業余愛好。
【PRACTICE實踐練習】
檢視你現有的時間觀
①你會經常想起過去的事情嗎?大多是開心的事還是不開心的事?他們分別給你當下的生活帶來了哪些影響?
②你是否認為最重要的是享受當下,做自己喜歡的事?你是否經常不顧后果或者禁不住誘惑,做一些隊未來有所損傷的事?
③你會不會覺得很多事情自己無能為力,無法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或者覺得未來變數太大,無法真正為未來做規劃和打算?
④你是否有自己對于未來的目標,并且為此做出實現的計劃?你是否常為了實現目標,而不顧個人的健康,休息,甚至身邊人的感受?
調整你的時間使用方式
①舉出3-5件過去發生的不好的事情,寫下每件事可能帶給你的積極信息。這些事情可能對你的未來產生哪些好的影響?
②檢視一下自己最近做的事情中,哪些事情只是對當下有好處,卻對未來幾乎沒有價值甚至有害?你決定減少做其中哪些事情的頻率?你會采取哪些方法來避免自己做這些事?
③列舉3-5件你做過的最有成就感的事情,這些事情對你或者他人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④請寫下2-5個你未來五年打算實現的目標,以及你將如何去實現它。
⑤除了工作,請寫下2-5件你打算每周去做的讓自己放松下來的事情。
⑥請寫下意見你打算長期保持的愛好,以及每周打算至少用多少時間去專心致志地做這件事。
活在“全部的現在” 從當下出發,聯結過去與未來
>> 多采納積極過去視角、享樂主義視角和未來視角,并且在三者中取得平衡,少采納負面作用明顯的消極過去視角和宿命論視角。并且,在采納前三種視角時還要“隨需而變”,即根據不同現實場景加以靈活選擇。
我們總是在重復地抓起沙子 把時間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
>> 半衰期長的事件,其影響會持續較久。
>> 使得現代人很容易陷入“兩個無能”之中,一是“選擇無能”,二是“執行無能”
>> 選擇無能:就是指我們很難判斷兩個事情哪個更重要
>> 執行無能:就是指我明知道這個事情很重要,但就是不去做
>> 時間飛逝,如一名攜帶緊急訊息的郵差。
但那只不過是我們的比喻。
人物是杜撰的,匆忙是假裝的,
傳遞的也不是人的訊息。
“快”與“慢”的自由切換 為什么我們的時間永遠不夠用?
>> 工作會自動膨脹,直至占滿所有可用的時間。
不要只做信息的搬運工 通過解碼,深入事物的深層
>> 學習應該是深度和廣度的結合。廣度能夠讓人不閉塞,深度能夠讓人不只是學之皮毛。
>> 但凡學有所成者,多重視深度學習。
技能,才是學習的終點 你能夠調用的知識有多少?
>> 你掌握了多少知識,并不取決于你記憶了多少知識以及知識的關聯,而是取決于你能調用多少知識以及知識關聯。
>> 因為一篇文章要被人讀懂、要把人說服,需要縝密的思維、清晰的表達和翔實的依據,這些都要求我們對知識的編碼和組織達到一個相對高的水準才行。
沒有突出的長板最危險 專注發展自己的優勢才能
>> 適用于團隊的木桶理論正好能推導出它并不適用于個人。
>> 由于現代社會分工細化的特點,大多數的崗位所需要的技能一定是某個領域的專長,而不是面面俱到的能力
>> 對那些教育背景一般、職業技能缺乏、拼爹無望、為人生前途迷茫焦慮的年輕人來說,在他們資源本就貧乏的條件下,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自己不多的資源(時間、精力、金錢乃至勇氣)聚攏起來,投注到做一件事情上。專心做好一件事,哪怕這件事看上去極不起眼。三心二意、畏葸不前、瞻前顧后、貪多求快、跟風冒進都是大忌。
>> 人的才能發展是基于過往學習經驗的積累
>> 喬治·莫舍(George Mosher)是哈佛商學院1963屆畢業生,后來創立了國家商務家具公司(National Business Furniture),在畢業50年后,年逾古稀的他接受了哈佛校友會人士的訪談,在被問到給年輕人有何職業上的建議時,莫舍把畢生的經驗總結為這樣一段話:“仔細考察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利用自己的優勢努力工作,通過與人合作來平衡自己的劣勢。回避在很多不同方向上空耗精力。保持專注,把自己能做的做到最好,并保持留意新的機會。”
>> 仔細考察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利用自己的優勢努力工作,通過與人合作來平衡自己的劣勢。回避在很多不同方向上空耗精力。保持專注,把自己能做的做到最好,并保持留意新的機會
>> 在有限的精力下,只能竭力發揮自己的優勢,將其發揮到淋漓盡致,而自己的弱勢帶來的問題則可以通過與他人組成優勢互補的團隊來解決
>> 發展自己的強項,并且尋找和結識與你能力互補的人,將使你終身受益
你是“差不多先生”嗎? 絕不茍且,才能做到極致
>> 年輕人容易犯的毛病是熱情有余,少了一些冷靜踏實;急于求成,少了一些耐心細致。如果能早一些明白“不茍且”的重要性并躬身踐行、一以貫之,那么人生之路可能就會好走很多,個人的才能也更容易培育和施展
>> 要想一絲不茍地做事、把事情做到完美,就必須進行取舍:選取一件你認為最重要、對你來說最有價值的事,兢兢業業地把它做精、做細、做好;而其他次要事情,用七八十分的標準去完成它們,就夠了;另一些無足輕重的事,則能不做就不做。
>> 努力的第一個秘訣在于“舍棄”。有舍,方才有得
>> 也有一些人可以做到在多個領域都有所建樹。但這些人并非是以“三心二意”的方式取得這些成就的,更通常的情形是,他們首先花了幾年的時間專注在某一個領域,并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然后又轉投到另一個領域,并把以前成功的經驗遷移到新領域中,然后又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 一方面我們要照看好自己的主業,以盡量高的標準要求自己,力求在這個領域能培養出非常高的才能;另一方面,對于其他事物我們也要保持開放、包容的態度,用相對少量的時間廣泛涉獵,以捕捉和發展未曾預料的資源和機會,從而實現個人才能的最大化。
不痛苦地堅持到底 只有深入下去,才能培養出真正的興趣
>> 寧可傻一點、笨一點,去做一些并不特別喜歡但看上去又富有挑戰的事,或者去做一些少有人做但又看上去很有意義的事,并且咬咬牙,多堅持一段時間,或許就能把死循環的閉環打破,開啟新的良性的循環。
>> 不再是要求先有興趣再努力做事,而是先努力做事再在努力的過程中獲得樂趣和熱愛。
>> 如果你做一件事的時候,先不去問有沒有興趣,而是先做起來,而且很投入、很專注地做,并懂得如何把一件單向的事變得雙向,把一件被動的事變得主動,那么你就可能越做越有味道,一點也不痛苦地堅持做下去
“學渣”與“學霸”都不是好選擇 做一個主動探索的學習者
>> 到底應該用什么方式來度過大學的四年時光呢?我的回答是:關鍵是改變自己的角色,讓自己從一個“學習者”的角色變成一個“探索者”的角色。探索者當然也是學習者,但他除了通過學習來掌握現有的知識外,他還要進一步深入地探索,突破教師、教材、課程計劃給自己的種種限定,建立自己獨特的研究軌跡,去拓展和發現一個更開闊也更深邃的世界。
從“游樂場”到“荒野求生” 怎樣從大學走向社會?
>> 1.正確地認識問題,而不是簡單地使用別人的問題表述
>> 2.對問題進行完全獨立的思考,不借助書本和搜索引擎,因為你面前的問題是獨一無二的、全新的。
>> 3.繼續獨立地思考,但是你可以在希望比較大的求解方向下,有針對性地尋找相關聯的知識,此時你需要快速篩選和學習新知識,甚至需要不帶偏見的、盡可能多地尋找各種可能有益的知識,也包括與他人交流意見
>> 4.在結合知識以分析問題的過程中,你可能會試著提出一些假設性的理論或者模型。
>> 5.你提出的理論必定需要修正,這時你可以用你的理論去嘗試解決問題,也可以試用于各種擴展情境,如果發現其bug就立即修正。
>> 6.但由于理論畢竟是對現實的抽象,所以你還需要去關注各種細節性的問題,去通盤考慮現實情況,去窮盡和評估各種因素,這樣才能得到一個比較完備的解決方案,來徹底解決這個復雜的現實問題。
>> 7.通常解決一個難題的方案是非常巧妙的
獨特性,就是最好的競爭力 請堅持你的與眾不同!
>> 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如果你與大多數人相比,沒有什么特殊之處,那么為什么社會要給你超出平均水準的回報?
>> 所以,讓自己變得獨特是通向成功的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