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聽我的故事,就需要一點耐心,不然的話,你連我真正的樣子都看不清。”
—蝸牛的話
今天早上我無意間發現了一本書,書的名字叫做—《蝸牛慢吞吞》。它被譽為2012年中國最美的圖書,也是一部水墨畫風格的繪本,主人公則是朱贏椿收養經年的一只蝸牛。
這勾起了我很大的興趣,因為我從來沒有想過有人會耐心到為一只蝸牛去撰寫它的一生。于是,我帶著好奇下了單,并決定將它送給與我一同創辦穆勒書信時光心理工作室的朋友,也是我今天的訪談對象—豆瓣兒。
豆瓣兒:
一個85后的熱愛并踐行心靈成長的女青年,如一只緩慢的蝸牛般持續成長與學習,她不知道前方究竟會如何,正在向著心中有光的地方前行。運營穆勒書信時光心理工作室(公眾號:穆勒書信時光),看到生命純然的樣子,讓生命能量自由而流暢地聯結每一刻。
踐行生命教育理念,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
在上周的聚會上,她和幾個朋友一同畫起了曼陀羅,這幅曼陀羅的內容和生命有關,而在那一天的分享環節中,她指著那只攀爬在蜿蜒樹枝上的蝸牛說,自己就是它。
“雖然爬得有點慢,但是它知道方向。”
她習慣了言簡意賅,以至于總讓人忍不住遐想。但是,在當時我卻選擇了暫停,而沒有繼續追問。
可是,潛意識的力量實在太過強大,我受到它的牽引,遇見了這本書(《蝸牛慢吞吞》),再一次回想起她在描述自己的曼陀羅時所提及的那唯一的細節。
在那個瞬間,我說不上有什么發生了,只覺一股暖流遍布全身,就像是那只小小的蝸牛緩慢地爬行過我的心,留下了一條不起眼的白色印痕,那是它生命的軌跡。
蝸牛的生命雖然平凡,生活的步調雖然緩慢,可是它們生活的每一刻都那么真實,走得每一步都那么踏實。它用自己微小柔弱的身體去附著它經歷的每一處,它爬行過筆直的樹干,也穿越過堅硬的巖石,它用盡全力去克服地心引力,以求攀緣在夏日綴滿綠葉的枝叉上,才不至掉落。
蝸牛啊,你到底在執著什么呢?我不知道,所以我很想去問問那些真正欣賞過你,并用愛和探尋的目光注視過你的人,向他們討要一個答案。
無論是朱贏椿先生還是劉柳,他們都曾是蝸牛的觀察者,盡管他們的身份截然不同,可就在探究生命這件事情上,有一顆同理心和一雙溫柔的眼睛就足夠了。
在采訪開始之前,我最后看了一眼那張曼陀羅,尋著大樹棕褐色的皮膚找到了那只小蝸牛,它是靜止的,我閉上眼,卻看見它正蜷縮著自己的身體在粗糙的枝干上慢吞吞的前行。
1、是什么樣的靈感促使你選擇畫下那棵樹以及上面的那只蝸牛?
其實我一開始并沒有想過要畫它,只是隨著曼陀羅的筆觸,覺得恰好樹枝枝叉上可以畫一些小動物,就像是豐盛的果實一樣。
蝸牛是軟體動物,有自己的爬行軌跡,它會往上爬。可如果是一只真正的小蝸牛就會很費力,因為它要把頭向后仰,身子再向上移動。(說著她自己做了個模仿蝸牛的姿勢)
小時候,我會在下雨之后把蝸牛放在葉子上喂它東西吃,然后碰它的犄角(笑),看它們在受到刺激后敏感地縮起來,也挺調皮的吧。嘿嘿。
我還有留意過蝸牛的紋路,它們的身上遍布著許多棕色的小斑點。
咦,你為什么會對這些小斑點有印象呢,一般人很容易忽視它們?
嗯,是因為我很喜歡觀察它們吧。那些斑點在小蝸牛剛出生時還很淺,隨著成長逐漸加深,會伴隨它很久,就好像在世間磨礪的痕跡一樣,脫離了蝸牛殼保護的一種記憶。
它,爬行很流暢,像毛筆的筆觸掃過。我一直不知道液體對于蝸牛是什么,雖然人類用來做修復皮膚的化妝品。(笑)
PS:出于好奇,我拿出了手機,咨詢了一下度娘。原來蝸牛依靠腹足行進,而黏液可以潤滑和保護腹足,避免腹足肌肉與地面直接摩擦而受傷。在冬眠或夏眠時,黏液乾涸以后在殼口形成一個薄膜,把身體嚴密地封閉、保護起來。同時它還是一種天然抗生素,能夠殺死蝸牛表皮上的細菌。
2、你對蝸牛這樣一種生物有怎樣的感情呢?
我知道它想要達到一個地方,但是在樹枝上爬行,崎嶇不平,它用它柔軟的軀體,它的力量來去貼合這個世界。
它望向前方,在堅持爬行,即使它整個身體和世界相顛倒,重心朝向地面,但是它仍在努力地附著在枝叉上。
3、我可不可以理解為,它好像是在對抗地心引力?
是的,它在克服著地心引力。(說完之后,她短暫的停頓了一下才繼續,表情似乎有些為難)
其實畫完后我有點不忍心,覺得我把它的處境畫得有些太艱難。我想,如果我是那只小蝸牛,我大概會被這樣的自己感動吧。
4、如你所說,它對抗著地心引力,用力的攀附著枝叉,用整個身體去承擔。那你有沒有想過如果它會說話,它會對你或者對這個世界說什么?
我不清楚,但我想這或許是蝸牛想要經歷的人生,是它本可以經歷的一個冒險,通過樹枝的高度去看到更遠的地方,那些未曾接觸的領域,或許它自己不覺得很困難。
嗯,它在做它蝸牛的本分,爬一爬,就單純的爬一爬,看看這個世界。
還有一個部分,就是我特別喜歡蝸牛的殼,類似海螺的貝殼,那種螺旋的感覺。它以螺旋的方式逐漸接近核心,這種感覺很神秘,而它在渴望那種神秘,想要了解得更深更真切。
5、你覺得它身上最值得珍惜和欣賞的品質是什么呢?
(她猶豫了很久)很費力,以旁觀者的角度來說,這爬行并不輕松。
它的花紋也令我感動,在蝸牛小的時候,這個紋路并沒有一個很美的呈現,但隨著逐漸長大,它變得越來越大,也會更美。
可是即便在小時候,它的紋路沒有很漂亮,它也不會因為自己的花紋不好看就感到卑微,它是在順應自然去生長,因為它的允許,它才會在此后長成美的樣子,它很尊重自己。
還有觸角,觸角被我畫得很亮(說著她拿出手機給我看),就好像螢火蟲的亮光一樣,雖然我不知道它的眼睛具體長在哪兒,但是這亮光可以讓它看見前方。只是有一點遺憾,因為蝸牛就是這個樣子,它的光很小,沒有辦法像螢火蟲那樣去照亮別人,所以我會擔心它很孤獨。
6、你在畫的時候就會有這種擔心嗎?
畫的時候并沒有想到,只是現在會覺得它有點孤獨。
不過這種孤獨是一種存在性孤獨。
7、你是怎樣理解這種存在性孤獨的?
(隔了很久才開口)對于小蝸牛來說這棵大樹是它的必經之路,樹就像它的家園一樣,心靈的家園,注定要自己去走過這條路,無論它有沒有朋友。
可以說,它也是整棵樹的一部分,承擔自己生命的決定,包括它與生俱來的孤獨。
8、我突然感覺我們已經不是在說蝸牛了,像是在描述一個有情感的生命。(笑)
是啊,畫面里透射的都是我們自己嘛。我有時候覺得自己就是這只蝸牛。
9、如果你是這只小蝸牛,那這份緩慢而深沉的節奏讓你多了哪些不尋常的體驗?
它很想活在每一刻里,在那一刻的時間維度里面,無論外在的時間如何變化,它的心是沉浸在這一刻之中的,所以看上去好像很慢,但是實際上它并不慢,它知道時間。
它所能在這棵大樹的感受,是劃過樹枝的觸感以及它所能聽到的聲音,是身體的每一個細胞以及那些分泌的液體,這一切都是它的心在享受這個過程里,吸納進它所要感受的每一瞬間。用它小小的身體去吸收,用它的感官去觸碰。而外在的一切都在變化,律動,所以就顯得它沒有變化。
它處在不一樣的維度,是這一刻的感覺,和外在不同的時間。
時間對于它來說意義是不同的,它渴望體驗自己的時間。
10、你有沒有想過去尋找另一只“蝸牛人”,能陪你一起去體驗這種時間呢?
蝸牛想在樹枝上爬行的過程中遇見所有生物,但又不期待所有的生物能陪它走,它遇見的每一個生物已是它生命中的一部分了,所以它不會強求。但是如果有愿意同行的,估計它會很喜歡。
她說完就又陷入了沉思,過了好一會兒她才繼續說。
她問我,又像是在問她自己。
“它難道真的不希望自己可以強求別人嗎?這樣做又是因為什么呢?”
11、你在擔心它嗎?擔心什么呢?
我會擔心它把這種不去強求變成不去為自己爭取的借口,而沒有想到用熱情來爭取它的伙伴。
好像很大義凜然的在樹上孤獨的爬行。
12、如果你是一只蝸牛,真的是一只蝸牛,你想像過自己會有怎樣的顏色、線條嗎?你會做些什么?會選擇什么?
應該就是它這個樣子吧。
13、過去的這一年,你最難以忘懷的是什么?最遺憾的又是什么?
過去的一年里最難忘的事
說起一年里最難忘的事,原本并不難回答,但總覺得難忘的事很多。在這一年里發生了很多個“第一次”,興奮好奇緊張焦慮忐忑周旋。時而勝利,時而又敗下陣來。
但最難忘的還是一個決定和一個人。一個決定是和朋友一個工作室,雖然不知道從哪里開始,但還是開始了。這個人就是這個朋友。也許很多語言都沒辦法說完這個難忘,但如果你發現你的生命正在漸漸經歷著一些不一樣的事,不再循環往復中抑郁,掙扎不出自己的圓,發生在身邊的哪怕一點點不一樣你都會覺得很欣喜。
我數不清她有多少次對我說,也是一個朋友對她說過的話,“生命本就是體驗。我雖然不能認同你,但我愿意用尊重支持你。”
每一次說起,我都會覺得自己像第一次聽到,我知道身體里固有的情感記憶在刷新,抵御我存有而反復了無數次的緊張焦慮。只要生命繼續,自由意志會幫助我持續更新。
過去的一年里最遺憾的事
以年為單位時,沒有想到很遺憾的事,非要說的話,可能會覺得去看望姥姥的時間太少,每次都很匆忙,希望姥姥知道我時常的惦記,只是沒有表達而已,其實一直有思念。
還有一些很長時間未見的朋友,希望他們的生活幸福順利。即使未見,依然心有掛念。
14、對2017年,你有什么想說的嗎?
不受外界干擾,我想更尊重自己。
因為,如果蝸牛太在意外界的眼光,那么它也會很著急。
采訪是在我們常吃的沙拉吧進行的,周圍的人來來往往,噪音也很多。可是當你真正準備好去聆聽一段故事時,總還是聽得見的,它會牽引你抵達心底的寧靜,并由此生發出一種天然的優雅。
和往常一樣,她的每一句話說得很慢,也很謹慎,以至中途停頓了很多次,但我知道,那每一次停頓,都是在尋找連結,連結自己的心,以求表達得更真實,也更妥帖。
寫到這兒,我突然有一點難過,盡管這難過很淡,卻無法忽視,它從一個點綿延成一條線,又由這一條線擴散成一個面,就如同蝸牛用一生行走的軌跡。
在這個焦躁不安的時代,蝸牛的緩慢與柔弱或許會讓一些人鄙夷,但她的話讓我明白一件事,慢本身并不是過錯,它只是一種態度,一種體驗生命的不同方式,是在堅定的自由意志下為自己爭取的溫柔,亦是慈悲。
我會尊重她,像她尊重那只蝸牛一樣。
緩慢的節奏之所以讓人心安,是因為它注定會有更多時間去發現,去生長,也去覺知。
機器每天飛速的運轉,更新速度也很快,只是沒有體驗的更新又會滋生多少麻木呢?人如果喪失了敏銳的觸角,無法去體會痛、體會悲傷,那么會不會有太多的遺憾呢?甚至,辜負了自己,生而為人。
不知道該怎樣結束這次的訪談,想起自己在一年前的夏天讀到的那首黃禮孩的詩,很想讀給大家聽,也送給她,這個懂得欣賞蝸牛的“有心人”。
“天才與塵埃之間,
蝸牛頂著一夢水云
它緩慢移動在菠蘿蜜上,
朝向陰濕之地
注目一只在底層的蝸牛,
它的生活連螞蟻也不會生嫉妒之夢
它渴望過神的臉龐,
但更習慣了泥土的芬芳
命運給自己什么樣的眼神,
它不為觸動
它獨自哀悼這個世界,
它知道時間是匍匐的形狀,
帶著親切的尊嚴
它一生都在擺脫速度帶來的耀眼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