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腦是一切問題的根源
理智腦雖然高級,但比起本能腦和情緒腦,它的力量實在是太弱小了。所以我們在生活中做的大部分決策往往源于本能和情緒,而非理智。
避難趨易:只做簡單和舒適的事,喜歡在核心區域周邊打轉,待在舒適區內逃避真正的困難。
急于求成:凡事希望立即看到結果,對不能馬上看到結果的事往往缺乏耐心,非常容易放棄。
習慣之所以難以改變,就是因為它是自我鞏固的:越用越強,越強越用。要想從既有的習慣中跳出來,最好的方法不是依靠自制力,而是依靠知識。
本能有強大的運算能力、情緒腦有強大的行動能力。
理智腦不是直接干活的,干活的是本能腦和情緒腦的事情,因為他們的力氣大;上天賦予理智腦智慧,是讓它驅動本能和情緒,而不是直接取代他們。
2.焦慮
人類的安全感都源于自己在某一方面擁有的獨特優勢:或能力,或財富,或權力,或影響力。
焦慮的原因:想同時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3.耐心
復利曲線:前期增長非常緩慢,但到達一個拐點后會飛速增長。
成長權重對比:即對于學習而言,學習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行動、行動之后的改變更重要。如果不盯住內層的該變量,那么在表層投入再多的學習量也會事倍功半。
平臺期:學習進展和時間的關系并不是學多少是多少,而是呈現一種波浪式上升曲線。
4.感性
先使用感性能力幫助自己選擇,再用理性能力幫助自己思考。
只選取全書中最觸動自己的點,然后盡可能去實踐、改變。這樣讀書不僅收獲更大,而且也不會焦慮。
憑感覺尋找人生目標;目標是存放我們熱情和精力的地方。
小事聽從你的腦,大事聽從你的心。
4.元認知
元認知:反思能力
元認知能力就是覺察力和自控力的組合。自我審視、主動控制,防止被潛意識左右的能力。
一定要在選擇節點上多花時間:每當遇到需要選擇的情況時,我們要是能先停留幾秒思考一下,就有可能激活自己的理智腦,啟用元認知來審視當前的思維,然后做出不一樣的選擇。
5、學習力
學習不是一味的努力。
會做但特別容易錯或不會做但稍微努力就能懂的內容。
距離太遠的事務,我們通常都無法把握,無論它們是令人痛苦的還是令人享受的。
6.深度學習
娛樂熱點并非沒有價值,淺層知識也同樣具有意義,但前提是你需要具備一定的認知深度:深度之下的廣度才是有效的。專注于深度學習,同時對淺學習保持開放。
知識的獲取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與自己有關聯,以及這種關聯有多充分。
6.打卡心態特性:學不到,假裝一下,學到了,立即停止。使用記錄代替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