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式開始之前,先要說說一首詩,名叫《詠鵝》: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這大概是如今絕大多數人會背的第一首詩,讀來朗朗上口,淺顯易懂。這首詩初看起來似乎沒有任何出彩,它用詞簡單,結構中規中矩,毫無用典,而難得的是,它簡單卻聲色俱全。前面三字不故作姿態,自然而曉暢,如迭聲連叫,充滿童氣。第二句寫白鵝高歌之態,活潑而生動,三四句對仗工整,整首讀起來,甚至不需要任何注釋,白鵝戲水,仰天而歌的情景便躍然眼前,簡單到了極致,不可謂不經典。
而很多人也一定知道的是,這首詩出自一個七歲孩童之手,此人正是駱賓王,大概不少人對他的了解也僅限于那首《詠鵝》。
駱賓王,字觀光,生于初唐,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杰”,而駱賓王則是四人之中詩作最多的一個,那個年代時興駢文,駱賓王詩文兼能,尤擅七言歌行,多作長篇,當時一度以為是絕唱。
再看賓王的一生,七歲作詩才氣逼人名噪一時,可天性狷介耿直,才情孤傲,不諳世道,又不受命運眷顧,天才神童成年后極度坎坷,最后落了個不清不詳的下場。
少年寫詩,天才神童
大概1400年前,駱賓王出生于一個讀書人家,祖上不是鄉紳便是舉人,祖父和父親都是飽讀詩書滿腹經綸之人,在當地頗具聲望。
賓王出生之后,為了給他起名,一大家子人可謂費盡心血,查閱了多少本經史子集,終于在《周易》里發現了:“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睅追遄煤笃鹈麨轳樫e王,字觀光,希望他將來能夠體察民情,成為一代良臣輔佐天下。
絕大多數的天才總是離不開良好的啟蒙教育,賓王自小便在一個極好的教育氛圍下成長,三四歲便可朗誦簡易詩歌、吟句聯文。
七歲那年,祖父的一位朋友遠道來訪,上了年紀的老友相逢,免不了要聊到的話題就是子孫,跟現在的“拼娃”是一個道理,聊起賓王之時,祖父幾番捧吹:我老駱的孫子能差到哪里去!
此時,院外一口池塘,一群白鵝追逐戲水??腿诵睦镆粍?,對小駱說:你能把白鵝戲水的情景做成一首詩嗎?
小賓王聽罷,也不拘謹,凝視片刻,隨口吟誦: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賓王聲音瑯瑯,滿口稚嫩,短短十八字,生動活潑,妙趣橫生。
客人大驚,沒有什么比吹出去的牛被實現更讓人欣喜的事情了,祖父激動的抱起賓王,直呼神童!
屢試不第,意志消沉
開篇太過華麗,中間必有糟粕,少負名氣的賓王很快便嘗到了生活的苦。
十歲那年,時任青州博昌縣令的父親,在任上單位大院里不幸離世。
幼年喪父,家道中落,賓王嘗盡了“人走茶涼”的世道冷暖。自此,他流寓博山,后移居兗州瑕丘縣,在貧困落魄、中興門第的巨大壓力下度過了早年歲月。
自小接受“知識改變命運”教育的賓王,在20歲前后參加科考,可當時的科考場營私舞弊、走后門的現象十分普遍,無權無勢更無財的賓王毫無意外的落榜,落榜,再落榜。
幾次考試下來,早已磨平了當初的斗志,賓王一怒之下,寫文一篇,矛頭直指大唐科舉弊端,可位微言輕,盡管在市井之中反響劇烈,擁護如潮,可當權者卻視而不見,一顆石子,難以激起浪花,微泛漣漪后,很快歸于平靜。
此后的賓王,意志消沉,行走在墮落的邊緣,四處游蕩,《舊唐書》記載:落魄無行,好與博徒游。
自薦不成,前途渺茫
門楣未興,才華未展,賓王心急如焚,迫于生計,賓王抹下面子投靠道王府做了幕僚,相當于一個臨時工,這位道王可是太宗同父異母的弟弟,算是一個可以很堅實的“大腿”,賓王但凡懂得變通,得到道王欣賞并非難事,很快就可以混的風生水起。
可賓王天性難移,自我原則太過強硬,在隨波逐流見風使舵的名利場上顯然有些格格不入不受待見,果不其然,干了很多年,賓王仍然前途渺茫。
653年,中年時期的賓王迎來了第一次難得的機會,道王見賓王入府很多年,聲名遠播,便有意破格提拔,為了杜絕他人非議,遂讓賓王寫一封自薦書夸夸自己,來堵住悠悠眾口,若是常人,必定會在文中好好的吹噓一下自己,更何況這樣的機會千載難逢。
可賓王倒好,與其說是寫自薦書,還不如說是寫了一篇個性張揚的宣言:
若乃脂韋其跡,乾沒其心;
說己之長,言身之善;
靦容冒進,貪祿要君;
上以紊國家之大猷,下以瀆狷介之高節;
此兇人以為恥,況吉士之為榮乎?
總結起來就是在說,這樣自夸的事情,我賓王不屑做。
道王恨鐵不成鋼,從此再不說提拔的事情。
賓王依舊是一個小幕僚,直到道王去世,失業的賓王回山東兗州過起了耕讀自娛的隱居生活,貧困窮苦,朝不保夕,這樣的窮日子一過便是十余年。
獻文高宗,一舉入仕
只要愿意等,機會總是有的,雞湯說的沒錯,664年,高宗到泰山封禪,當地官紳為了討好皇帝,便找了當時寫駢文出眾的賓王,讓他寫文一篇,歌功頌德,請陪封禪。
又一次絕佳的機會,賓王心中明白,這一次,賓王開竅了,文章之中,不吝諛辭,把皇帝吹捧得天花亂墜:
臣聞元天列象,紫宮通北極之尊;
大帝凝圖,宏猷暢東巡之禮。
......
臣等職均芻狗,陰謝桑榆。
幸屬堯鏡多輝,照馀光于連石;
軒圖光耀,追盛禮于樅金。
討好皇帝,講究的是含蓄,賓王此文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夸的不露痕跡,高宗看罷,龍顏大悅,當即降旨賓王,官拜奉禮郎。
駱賓王就此步入仕途,曾從軍西域,宦游蜀中,歷任東臺詳正學士、武功主簿、長安主簿,一路升遷到御史臺正六品的御侍史。
期間,賓王可謂是春風得意,經常詩興大發,創作了一大批膾炙人口的佳作名篇。尤其是那首“傳遍京畿,以為絕唱”的七言長詩《帝京篇》問世,讓駱賓王再次成為大唐文壇的焦點:
山河千里國,城闕九重門。
不睹皇居壯,安知天子尊。
......
馬卿辭蜀多文藻,揚雄仕漢乏良媒。
三冬自矜誠足用,十年不調幾邅回。
汲黯薪逾積,孫弘閣未開。
誰惜長沙傅,獨負洛陽才。
賓王這樣性格的人,得到重用之后,最大的毛病就是管不住自己的嘴,賓王自認為身居要位,操心的多了,于是“數上疏言事”,動不動就給領導寫信提意見。
事實證明,有這樣的行徑,總是容易招來禍端。
遭到彈劾,鋃鐺入獄
公元679年,御史臺翻出一起早年的貪污受賄案,駱賓王受到牽連,遭彈劾入獄。
賓王一下懵了,就是赤裸裸的誣陷!無奈悲憤之余,駱賓王在獄中寫下了那首《在獄詠蟬》,以示清白: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余心。
好在運氣不錯,短短一年之后,因為高宗改國號大赦天下,賓王出獄,雖被降職,也算是保住了工作。
當時武則天還未稱帝,但已經是朝廷的“掌舵人”。賓王心中悲憤難平,將自己一切悲慘遭遇牽連到武則天身上: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反叛潰敗,行蹤成謎
那一年,武則天清理李唐宗室,緊鑼密鼓籌劃稱帝。
同年九月,徐敬業在揚州豎起勤王救國,匡復李氏唐朝的大旗,起兵造反。一直對朝廷心懷不滿的駱賓王一看機會來了,立刻棄官而去,連夜趕赴揚州,加入到叛軍隊伍,從此走上了一條不歸之路。
年過花甲的賓王躊躇滿志:
城上風威冷,江中水氣寒。
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長安。
——《在軍登城樓》
可謂是慷慨悲壯、蒼涼激越,賓王堅信“正義之師”終將取得勝利,同時,還寫就了那篇震鑠古今的千古檄文《討武曌檄文》。
此文駢四儷六,對仗工整,用典切實,筆力強健,氣勢恢弘,被后世稱作“古今第一雄文”,與王勃的《滕王閣序》一起,并稱駢文雙壁,開篇就歷數武則天的滔天罪行:
洎乎晚節,穢亂春宮。
入門見嫉,蛾眉不肯讓人;
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
虺蜴為心,豺狼成性,
近狎邪僻,殘害忠良,
殺姊屠兄,弒君鴆母。
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
......
從出身的低微到私生活的混亂,從人性的滅絕,到謀權篡位的政治野心,引經據典,逐一謾罵,言辭無所不用其極,怎么狠怎么來。
罵人不怕飆臟話,就怕有文化,這篇“千古第一罵”,很快傳到了武則天的眼前,可武則天一路走來,背負了多少罵名,《新唐書》記載,武則天非但不生氣,反而拍案叫絕,不斷感慨:都說野無遺賢,可此人有如此之才不用,宰相過也!
檄文寫得好,但徐繼業卻不給力,短短幾個月,叛軍就被朝廷剿滅,徐敬業被殺,株滅九族;反動文人駱賓王下落不明,生死未卜。
關于賓王的下落,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朝野僉載》說駱賓王是投江而死,《新唐書》本傳則說他“亡命不知所之”?!侗臼略姟犯怯斜亲佑醒鄣卣f:革命軍失敗,徐敬業和駱賓王逃亡。
更多的民間傳說是,徐敬業在衡山出家,九十多歲才去世。駱賓王遍游名山,出家靈隱寺,后來還有了續詩宋之問的故事。
再看駱賓王的一生,本可以做一個歲月靜好,文采斐然的安靜才子,最后卻偏偏要卷進那詭譎難測,并不擅長的風云場,最后落下個讓人唏噓的下場。
縱觀駱賓王的仕途經歷,他的不順遂主要還是因他性格的原因所致。慣守清流門風,過于耿直,喜歡諷諫時事,在官場中不知變通。而他真正的悲劇則是從那一場反叛開始,武皇無疑是欣賞他的,而他若甘為人臣,為國盡忠,大展抱負也是極有可能。
一失足成千古恨,一代名士,在公元684年戰亂之后的的夜晚,永遠隱匿在江湖的風浪之中,直至消散并化解于歷史的塵埃。
關于最后的結局,或許并不重要,被殺也好,皈佛也罷,賓王無疑是那個時代一束獨自絢爛的花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