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工作中,人們時常常會感到焦慮,是一種讓人煩躁不安,有壓力、恐懼的感覺,是一種心理狀態的內在變化和情緒的外在表現。
這些天工作任務太多,好像千條線牽著,哪個都緊急重要,實在應付不來,個人能力滿足不了外在需求時,容易產生焦慮,怎么辦?
孩子期中測試快到了,很多生字和組詞都不會,一教他學習就犯困,今天教了明天忘,同樣的題目錯誤經常犯,作為父母的很焦慮,怎么辦?
準備參加今年發表的論文,還沒有撰寫完,自己的努力滿足不了內在需求,也感到很焦慮,怎么辦?
焦慮也常常被別人看成壓力,焦慮或壓力到底好還是不好呢?我不從心理學的角度談,結合自己的感受聊聊。
我最近確實感到有點焦慮,因為手頭上有待做的事情太多了,精力和時間有點分配不過來,有些是來自外部不可控的壓力,有些是來自外部但可控的壓力,有些是內在需求產生的壓力。外部不可控的壓力,主要是單位里的工作,緊急且重要,不能耽擱;外部但可控的壓力主要來自自己需要做的東西,比如寫論文、看書、寫簡書的任務等等;內在需求壓力是自己對自己有期待,想擁有更好的自己,不愿意放棄自己的內在約定,需要克服很多精神壓力去完成。
事情一多扎堆就容易焦慮,越是焦慮越需要停下來,好好想一想為何焦慮。我以為自己太累了,需要放松一下,臺風那天看了一個上午的電視劇,我以為自己的焦慮會變得好一些。但事與愿違,焦慮沒有減少,反而是越來越感到不安。
午飯過后,睡了一覺,醒后心情稍微好一些,但是焦慮感依然還在。于是坐下來,慢慢察覺內心真正的需要是什么?是什么讓我如此不安和焦慮,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怎樣做才會使我的焦慮消失呢?
是自己沒有能力處理好外部的工作事務使我焦慮嗎?答案:不是。是自己想要做的東西太多沒有能力完成嗎?答案:不是。那是自己內心的需求沒有完全得到滿足嗎?答案是肯定的。
我想了一下,導致焦慮的原因可能有幾種。
一是沒有合理科學的安排處理好事務的時間。時間不科學合理,就會導致自己總覺得事情多,時間少,根本無法完成。有些事情可以授權去做的、可以安排去做的,沒有合理安排好。事事親力親為,或者管理過細,也會耗去很多精力,沒有時間處理重要的事情。用“重要、不重要、緊急、不緊急”的哈里窗原理,合理安排時間是解決焦慮的主要方法之一。
二是能力和信心有點不足。有些必須要難啃的骨頭,感覺自己的能力和信心不足時,自己總會放一放再啃,結果是越放下對自己的要求越焦慮,拖越久越沒有勇氣去對面必須做的事情。要解決這個問題,就是立馬行動起來,找一個伙伴或團隊把自己拉起來,打打氣,加加油,肯定能啃掉這塊骨頭的。聚焦目標,成果導向,重在行動,督促階段性成果,每天進步一點點,這也許是克服焦慮方法之二。
三是自己的期望值與實際完成有很大的差距。期望永遠是好的,夢想永遠是美的,但是行動起來,困難重重,障礙多多。期望值與實際的差距太大,也會導致情緒的焦慮,讓人感到很無助或恐懼,不愿意行動。但可以結合自己的實際能力調整期望值,使其與實際的結果相近,焦慮可能就會好些。
四是調整自己的思維模式。其實有焦慮和壓力也不是什么壞事,它可以使人調動所有的潛能為目標服務,越是有壓力,人本能反應出更強的能力來完成任務,保護自己不受傷害。假如把焦慮當作完成任務的一個機會,那也是一件好事。
我們都有為完成作業,前一天趕作業的經歷。一個星期前老師布置作業,總是拖到要交作業的前一天才開始去做,而且完成得也很不錯。還有,你會發現自己考試的時候,做試題的速度比平時要快一些。適當的焦慮和壓力,可以調動人的潛能,為完成目標全力以赴。
五是焦慮有害或有益,完全取決于自己的態度。美國心理學家凱利麥格尼格爾認為,壓力是人發展的資源,并非是消滅的對象。有壓力是促使你調動身上的催產素,你認為壓力可以帶來動力,促使你擁有更好的自己,你就會擁有那個自己。如果你認為壓力對你有害,那么壓力真的對你的身心造成傷害。
哥倫比亞大學克拉姆做過一個酒店服務員的實驗,他們給一組服務員貼上標簽,用衛生局局長的口吻說他們做收拾酒店的工作,每天鋪床單、收拾浴巾、推重的行李車、吸塵等,相當于一天大體能運動,可以每15分鐘消耗60卡路里,對他們的身體健康有益。另外一組,沒有告知他們任何暗示。
4周過后,克拉姆回訪了實驗對象,發現那些被貼了標簽的服務員,體重、脂肪、血壓都有所下降,甚至變得有點喜歡自己的工作。而那些沒有做任何行為調整的人,沒有任何改善。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其實焦慮或壓力并不會對我們有害。而是,對我們的期待有用,我們期望什么結果,就會有可能出現什么結果。
一個喜歡閱讀~思考~寫作和演講的人。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我的簡書賬號,評價,轉發,點贊,這是對我堅持原創的最大支持。謝謝親們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