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是沒有的“先發優勢”,同樣是做事情有人成功有人失敗,決定其差異的原因很多時候更多的是其相關知識的累積。
“早”不是做成事情的關鍵,關鍵是在正確的時機用正確的方法做正確的事。
對于我這樣的吃瓜群眾來說,想從別人的成功中找到一些規律或者模式來為己所用,出發點是好的,但在分析別人成功的原因中出了岔子,由于大腦有傾向于簡化事物復雜性的偏好,表現在行為上就是快速找到一個答案就滿足并停止思考和進一步尋找,于是在分析別人的成功故事的時候,就只會提取會別人事件中的最大特點來作為自己的答案,并且認定這就是別人成功的關鍵,答案無非是“時間上的早”“方法的精巧”“事物比較新”等,于是也就信了“只要在風口上,豬都能飛”。然而,要做成任何一件事情都不是簡簡單單一步就搞定的,就比如平時注意不到的呼吸也是有多個器官協同完成的,需要心臟跳動來提供所有器官的運動能量,需要肺部交換空氣,需要呼吸道傳輸空氣,需要血管提供帶有氧氣的血液去全身各處等等,更何況是要做成一件社群中的事情,而且動輒就會影響到幾十幾百幾千甚至更大量級的人。
古人說:“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要寫好詩就不能只是單純的寫詩,同樣要做到“在正確的時機用正確的方式做正確的事”中的這三樣“正確”也是不能直接沖著這三樣東西去。就像蓋房子不能一來就奔著蓋最上面的一層一樣,首先要做的就是打地基,其次才是建下面的樓層,最后才是建最上面的一層和封頂,保證自己是在做正確的事,而不是把事做正確。因此,在做事之前要有能力判斷什么是正確的,這需要自己做足相關知識的積累,這就真的是在“詩外”了,有了足夠多的知識和思考深度的積累才能在關鍵的時間點做出正確的決策,而這正確的決策也就是往日積累的知識的時間利息了,在外界看來就只是成功人士做了一個決策而已,但若是沒有先前知識和思考的積累,是不會有這個“英明”的決策的。
所以“早”不是做成事情的關鍵,關鍵是“在正確的時機用正確的方法做正確的事”,而要做到這三個“正確”則需要平日里積累足夠的知識和思考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