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心衰老


在我們還很年輕的時候,我們會覺得衰老是一件離我們很遙遠的事情,同時我們也不太理解衰老究竟會給人帶來什么樣的感受,我們甚至會嫌棄衰老的人,跟他們講話的時候需要很大的聲音,一件事情可能需要重復很多遍,教他們學東西也需要很有耐心,總而言之,他們變得不太好溝通,為什么人老了都會變成這樣呢?

我想我老了可不能變成這樣——眼睛耳朵都不好使、身體行動力越來越差,記憶力注意力減退等等。

可是衰老是不可避免的,只是在它悄然而至的時候,有些不忍直視罷了。

反正至少現在與我無關,我這樣想。

但是自從我讀過《最好的告別》后,我才發現當人衰老或者接近死亡的時候將是多么的無力,這是每個人都無法避免的、必需面對的事實,不論你有多么聰明,多么富有,多么有能力。

來看看書中是怎么描述從手的變化來推演出人衰老的整個過程。

40%的手部肌肉存在于手掌肌肉和拇指肌肉。仔細觀察老年人的手掌以及拇指根部,會發現肌肉組織不是凸出的,而是平坦的。X光片顯示動脈鈣化的斑點,骨頭呈半透明狀態——從50歲開始,骨頭以每年約1%的速度丟失骨密度。
手有29個關節,每一個關節都容易因骨性關節炎而受到破壞,從而使關節表面顯得粗糙、破損,關節間隙塌陷,能看得見骨頭挨著骨頭。病人會感覺關節周圍腫脹,手腕的活動范圍減少,抓握能力減弱,并容易疼痛。
手還有48條有名稱的神經分支。手指的皮膚處對機械刺激作出反應的感覺器官退化會導致觸覺失靈;運動神經元的喪失會導致靈活性下降,手寫能力退化;手的速度和振動感會衰退,由于手機的按鈕和觸屏面積小,使用標準手機越來越困難。

這就是為什么老人按手機屏幕的時候,經常按不準的原因,要他們在手機屏幕上打字更是難上加難,這種情況下你往往都會想把他們的手機拿過來直接幫他們操作。

這一切都是正常現象。過程可以延緩(通過調整飲食和運動等方法),但是,無法終止——功能性肺活量會降低,腸道運行速度會減緩,腺體會慢慢停止發揮作用,連腦也會萎縮。
30歲的時候,腦是一個1 400克的器官,顱骨剛好容納得下;
到我們70歲的時候,大腦灰質丟失使頭顱空出了差不多2.5厘米的空間。所以像我祖父那樣的老年人在頭部受到撞擊后,會很容易發生顱內出血——實際上,大腦在他們顱內晃動。
最先萎縮的部分一般是額葉(掌管判斷和計劃)和海馬體(組織記憶的場所)。于是,記憶力和收集、衡量各種想法(即多任務處理)的能力在中年時期達到頂峰,然后就逐漸下降。
處理速度早在40歲之前就開始降低(所以數學家和物理學家通常在年輕時取得最大的成就)。
到了85歲,工作記憶力和判斷力受到嚴重損傷,40%的人都患有教科書所定義的老年失智(癡呆癥)。

讀到這里,我忽然覺得背脊發涼,我知道人會衰老,可是從不知道人是這樣衰老的,這樣一個實實在在的物理過程,一個不隨人的主觀意識而改變的過程,一個最終只能以接受的心態來面對的過程。

坐公交汽車的時候,我總會看到一些行動遲緩的老年人,他們上車下車的速度都很慢,等在后面的年輕人,甚至連司機都會有些不耐煩,我心里有時也會覺得有點礙事,特別是趕時間的時候,當年輕人忍不住抱怨的時候,老年人都會說上一句,年輕人啊,你也有老的時候!

還有我的父母,我心里希望他們是不會衰老,不會生病的,我喜歡那種他們會永遠陪伴在我身邊的感覺,盡管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但是暫時也不需要去面對。

但是他們真的是老了,頭發越來越鬢白,臉上的皺紋日漸增多,我跟他們說話的時候,往往要用很大的聲音,甚至說上好幾遍。他們經常忘記把我的東西收拾到哪里去了,他們經常忘了去做一些重要的事情,他們經常容易相信微信里面的一些謠言,四處傳播。

他們是怎么了,老年人是怎么了,人老了就變成這樣了嗎?

我意識到原來他們的衰老是如此的不可抵擋,這些完全不是他們的錯,他們也不想給別人添任何麻煩,只是他們的身體就是這樣按照自然的規律在運行,他們肯定在逐漸衰老的過程中已經經歷過無奈的嘆息,在面對年輕人的不耐煩時,他們是否會更加傷心沮喪呢?

所以當我們面對老年人的時候,我們需要給他們更多的時間和耐心,這可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一件事。因為我們有的時候對待自己,都不愿付出時間和耐心,更何況是別人了。

衰老和死亡實在是一個很大的話題,而且是每個人都會面對的問題,我們能做的除了接受之外沒有其他了嗎,我認為對于二十多歲的年輕人而言,就應該考慮做好自己的健康儲備工作,為自己的老年生活打好基礎,你要想象一下,你在年老的時候還能有基本的自理能力就算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了,你會非常懷念現在能走能跑能跳能吃能喝能睡的狀態。

耐心衰老,耐心過好你的每一天,耐心對待你自己,耐心對待你身邊的每一個人——特別是老年人,他們需要我們的理解和關愛。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