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鏡貼花黃—青銅器(七)銅鏡

與之前介紹的青銅器有所不同,銅鏡從新石器時代出現(xiàn)以后,直至清末,有長達四千年的發(fā)展歷史。對應于喜愛古代工藝者和收藏者來說,它們精美的背面有極大的吸引力;對于考古工作者來說,墓葬所出的銅鏡對于判別墓葬的年代有很大幫助;單純從銅鏡本身而言,其發(fā)展演變是古代人民生活水平和青銅器鑄造工藝的反映,背面的銘文與紋樣反映了當時的思想文化、社會風尚。

中國銅鏡的起源和早期階段

所謂“對鏡貼花黃”,顯而易見,銅鏡的用途是人們用來照面的。早期的人們是以水為鑒即用水來照面,之前講到的銅鑒在某種意義上來說與銅鏡有一定的淵源關系??脊刨Y料中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銅鏡是在甘肅齊家文化的墓葬中發(fā)現(xiàn)的一面素鏡,圓形背面無紋飾。

(齊家文化 )重圈多星紋鏡 ?

商代的銅鏡資料實物在殷墟發(fā)現(xiàn)過一些,其背面均是簡單的幾何線條作為裝飾的圓形鏡,與后世的銅鏡相比,很是樸素,顯示了明顯的早期特征。西周時期的銅鏡開始出現(xiàn)新的類型,仍然均是圓形,除了素面,出現(xiàn)了重環(huán)紋鏡和鳥獸紋鏡。


(西周)鳥獸紋鏡

中國銅鏡的快速發(fā)展階段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可以說是銅鏡第一個快速發(fā)展的時期,銅鏡背面的紋飾愈加多樣。早期多為素面或簡單的連弧紋、弦紋、云雷紋等,少數(shù)較復雜的也只是多加一層底紋而已。中期有了較大的發(fā)展和進步,鏡體增大,一般都是主紋地紋雙層,還有龍鳳、狩獵等圖案,經(jīng)常是幾種圖案組合出現(xiàn),如龍紋鏡、四山紋鏡、蟠螭紋鏡菱形紋鏡、四葉紋鏡和獸紋鏡等。晚期繼續(xù)發(fā)展,并且在裝飾上出現(xiàn)了金銀錯、透雕。鑲嵌等工藝,可以說銅鏡發(fā)展到達了一個小高峰。

(戰(zhàn)國)山字紋鏡

中國銅鏡的繁榮階段

兩漢的銅鏡在戰(zhàn)國的基礎上繼續(xù)發(fā)展,大致分為四個發(fā)展時期。第一期保留了較多戰(zhàn)國遺風。第二期即漢武帝前后至西漢晚期有了新的特點。一般將銅鏡分為四區(qū)進行紋飾布局,地紋漸漸消失,主題紋飾突出,并且主題紋飾也有簡單化的趨勢,銘文也開始用于裝飾。圖案中的內向連弧被廣泛采用。到第三期,即兩漢交替時期,銅鏡又一次出現(xiàn)了明顯變化,紋飾以四神為中心各類禽鳥,走獸生動活潑成為主題紋飾。銘文也開始更加多樣。最后一個發(fā)展期是東漢的中晚期,神獸紋、故事情節(jié)的圖案多見,銘文內容有紀年、紀地名、宣傳銅鏡等等。

下面展示幾個十分著名的漢代銅鏡類型:

(漢)星云鏡
(漢)規(guī)矩鏡
(漢)日光鏡 (銘文:見日之光,天下大明)

中國銅鏡的緩慢發(fā)展階段

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銅鏡的發(fā)展比較緩慢,并且出現(xiàn)了明顯的南北差異。大致分為三個時期,三國至兩晉,東晉十六國和南北朝前期,南北朝后期。因為這一時期戰(zhàn)亂頻繁,所以銅鏡的制造業(yè)也是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有明顯的質量下降趨勢,許多精致的銅鏡很少見到,制作也很是粗糙。

中國銅鏡的鼎盛時期

有學者將隋唐時期銅鏡的發(fā)展分為三個階段:從隋到高宗時期,唐高宗到德宗時期,德宗到晚唐五代。簡單來說,隋唐時期銅鏡呈現(xiàn)出了一片新氣象。整體風格更加活潑,瑞獸禽鳥,植物紋飾大大增加,作為主體紋飾更加靈動活潑,瑞獸葡萄鏡、雀繞花枝鏡等為重要代表。另外,銅鏡漸漸突破傳統(tǒng)的圓形鏡,出現(xiàn)了許多花形鏡如菱花形、葵花形等。到晚期,許多紋飾日漸衰退,興起了宗教題材的紋樣,如八卦紋,“萬”字紋。鏡形還開始流行方形、亞方形等。

(唐)瑞獸葡萄鏡

瑞獸葡萄鏡類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銅鏡,包括的種類有蔓枝葡萄鏡、瑞獸葡萄鏡、瑞獸鸞鳥葡萄鏡等。寶相花鏡、團花鏡也較為普遍。一些反映神仙故事額銅鏡很是有趣,像嫦娥奔月鏡,真子飛霜鏡,三樂鏡,打馬球鏡等等。

真子飛霜鏡:下為蓮池假山,池中有一荷葉,作為鈕座,中間為龜形鈕,座的左面為立于祥云之上的鸞鳥,右側是端坐彈琴的人,人后有樹叢裝飾,人前方有一平幾。葉座上有的是鳳翔的仙鶴,有的為銘文“真子飛霜”故得名,推測是一個民間故事。另外可以注意到下圖是葵花形的真子飛霜鏡。

(唐)真子飛霜鏡
(唐)四鸞銜綬金銀平脫鏡

金銀平脫是一種裝飾工藝,用金、銀薄片,裁制成各種紋樣,用膠漆粘貼,然后髹漆多次,后再仔細研磨,使金銀片紋脫露出。裝飾在銅鏡上,使得銅鏡華美異常。與之類似的還有螺鈿鏡貼金貼銀鏡等。

中國銅鏡的繼續(xù)發(fā)展階段

宋遼金時期,銅鏡仍然繼續(xù)發(fā)展。尤其是宋鏡,亦有其獨特地位。形制上的創(chuàng)新,除了唐代出現(xiàn)的花形鏡和方形、亞方形外,新增了盾形、鐘形、鼎形、長條形、扇形、瓶形,還有帶把鏡。此外,字號商標的鏡銘也開始出現(xiàn),表明產(chǎn)地、姓氏、有的還有店鋪所在地等。一些還帶有“真”“真正一色”的宣傳字。

湖州鏡就是一個重要的品種,湖州是宋代的一個制鏡中心,店鋪林立,上銘文基本都帶有湖州二字。常見的如:湖州真石家煉銅照子,湖州真石家六叔照子,湖州真石家二叔照子,湖州真石八叔照子,每兩一百文...這些銘文記在長方形的框內,兩行或三行排列。

(宋)湖州鏡

遼金鑒于篇幅就不詳細介紹了~

中國銅鏡的衰落階段

元代的時間較短,制銅工藝也有所衰退,發(fā)現(xiàn)的并不多。明代銅鏡很難看出與元代和宋代的繼承關系,主要是模仿漢代和唐代的形制,并且多有銘文。常見的有仿漢代的昭明鏡,畫像鏡;仿唐代的有瑞獸葡萄鏡、重輪素地鏡,還有一些在此基礎上布局略作調整的銅鏡。其上銘文大多為各種吉祥文字、紀年銘文等。清代的銅鏡制造由于受到玻璃鏡的應用而迅速衰落,制作業(yè)更加粗糙,少見精美的銅鏡。

總體來說,銅鏡的形狀以圓形為多,各類其他形狀的鏡子亦有。裝飾的紋樣豐富多樣,種類繁多,鳥獸作為主題紋飾的時間較長,神話傳說故事類也多種多樣,很是獨特。銅鏡作為一種簡單的生活用具,從其簡單的鏡背裝飾、形狀變化就可以看出許許多多的文化與生活。

“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還原了木蘭小女子的美,而關于銅鏡,有太多的記憶可以訴說。


因為銅鏡種類、發(fā)展等等實在是內容豐富,所以這次良心一點給各位大大附上書單,感興趣的話可以再詳細學習哦~么么(看了就知道我看了哪幾個了)

1.孔祥星,劉一曼:《中國古代銅鏡》,文物出版社,1984年(系統(tǒng)學習就選它~當然可能資料有的有些老了)

2.孔祥星,劉一曼:《銅鏡鑒賞與收藏》,吉林出版社,1994年(推薦給想了解銅鏡收藏的大大)

3.沈從文:《銅鏡史話》,萬卷出版社,2005年(推薦給想看比較簡單有趣的各位)

4.管維良:《中國銅鏡史》,重慶出版社,2006年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