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起高考自招那段日子。
春天的斜風細雨里,夜色清涼,寒意微微。打開車里的CD,傳來汪峰的鏗鏘嘶吼,這是一曲《春天里》。
“在這陽光明媚的春天里,曾經的苦痛已隨風而去,可是我卻感覺那么悲傷,我的眼淚忍不住的流淌……”
“如果有一天,我老無所依,請把我留在,在那時光里;如果有一天,我悄然離去,請把我留在,在這春天里,春天里。”
記得為了學唱這首歌,五音不全的我,竭盡笨辦法,一句句記歌詞,一句句模仿。乃至騎車送兒子去學校路上,那時候他還是小學高年級吧,甚至會糾正我老是跑調的一句,我感動的欣欣然接受。
從城里老家回來,路上獨自大音量聽老歌,怦然情動,情深悠長。
心理學家詹姆士有個外周情緒理論。他說,人們不是因為:快樂才微笑,悲傷才流淚,生氣才嘮叨。而恰恰相反,因為:微笑而快樂,流淚而悲傷,嘮叨而生氣。
借用于此,不是因為歌曲多棒才共鳴,因為共鳴了才倍感歌曲很棒。
忙碌一周多的高考自招報名,總算今天大功告成。這樣的事情只能家長代替孩子做,雖然家長一個個稀里糊涂得可愛可憐可笑。
孩子能夠自己做的,家長堅決不替代;反之,孩子做不到的,或者無法去做的,家長責無旁貸要替代做。
填報高考自招需要的大量繁瑣資料,占用時間來搜集整理,沒有技術含量,也很枯燥,孩子的時間無法用在這里,也沒有興趣消耗于此。這是孩子無法去做的,家長的替代理所當然。
下午簡單裝訂成果,趕去學校補上遺漏的公章,跑去郵局特快專遞,時間剛剛好。這是寄送給對外經貿大學與東華大學的兩份紙質報名資料。
郵局里的小姑娘,干脆利索,幫忙我辦理手續,之后收拾所有快件打包,告訴我這兩份材料是今天最后收到的。之前打過電話咨詢她,說五點下班,趕去剛剛好,忙完差不多多耽誤了二十分鐘。
一份寄往北京,一份寄往上海。
一切剛剛好。
這幾天忙碌的周末沒去老家看看,打電話回去吃飯。
老娘接聽的電話,聽我回去吃飯,顯然很高興。還未吃飯,我說等我買些吃的,回去一起吃啊,說“好好”。
趕去差不多六點,已經急匆匆夠快的了。
開門進去,看到老爺子笑瞇瞇的說,“你娘耳朵就是好使,聽到開門聲,說是你來了,果然是。”
我一笑,打量一下,說你們吃過飯了啊。
老娘說“吃過了,你爹專門給你做了一碗雞蛋湯,我讓放了點豆腐。”
老爺子一輩子的犟脾氣,幾乎不會做飯,即便現在老媽身體不好,大多也是老媽做。
老爺子起來要給我盛飯,老娘吩咐給我找直接吃的青菜,我自己端過來雞蛋湯,看著色澤不錯,吃起來味道竟然不錯,我頗懷疑這水平的提高。
我懷疑這一定是兩位老人家合作的結果,知道我來不早,早早吃過飯,不用我著急,然后給我留好稀飯。這次估計沒做稀飯就特意燒了一些湯。
這湯果然不錯,所謂雞蛋湯,其實里面是一個荷包蛋。我不由夸獎說,老爺子這都會做了,老娘說“人家習巧了,啥都會。”
老娘又說,“這幾天,都是你爹做的飯。”
少年夫妻老來伴,老來福氣金不換。
剛剛好,兩碗湯,我喝得干干凈凈,一滴不留。這時候,啥也別說,最好的回報,就是“光碗行動”。
飯后聽老爺子說過去故事,這話匣子一旦打開,那是滔滔不絕。高小、團支書、銀行代辦員、代理連長、直接成為公辦老師、打算盤高手,總結一句話,“有技術有本事才可以有飯吃。”
其實我知道,所有學本事有技術的后面,都有說不出的苦,道不出的辱,可是沒有痛苦沒有挫折,何以甘來。
沒有人隨隨便便成功,沒有人波瀾不驚過一生,你不主動挑戰,生活也會強迫你被動經歷。
參加自招亦是如此!
“好好活著,享受兒孫晚輩福氣。”老爺子轉過頭彎腰笑對老太太說。
其實,大家都知道,老人家好好活著,這是兒孫晚輩的好福氣。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路;父母去,人生只有歸途。
“如果有一天,我老無所依,請把我留在,在那時光里;
如果有一天,我悄然離去,請把我留在,在這春天里,春天里。”
祝愿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