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在臨床上分為現實性焦慮和病理性焦慮,現實性焦慮所表現的是對現實的潛在挑戰或威脅的一種情緒反應,是一個人在面臨其不能控制的事件或情景時的一般反應;病理性焦慮是指持續的無具體原因的感到緊張不安,伴有明顯的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及運動性不安,常常伴隨主觀痛苦感或社會功能受損。生活中我們常見的是現實性焦慮。
容易焦慮的人通常是小時候受父母的影響較大。例如,父親或者母親焦慮,孩子長大后也會表現出焦慮。最近我遇到了一些不太美好的事情,在這我不是要指責誰對誰錯,單純覺得這個例子很好,拿出來大家一起分析,一起進步。
第一,你所想的未必是事實
大家應該都遇到過,某一群人本來是好朋友,突然某一天某幾個人約著去吃飯,沒有叫某一個人,那個人就以為Ta們一起孤立Ta,或者在背后講了Ta的壞話。結局通常都是反目成仇。但大部分事件都證明是誤會。
之前一位同事因為不清楚工資如何發放而向行政部門咨詢,奇怪的是Ta被訓斥了,大家都覺得這個不是什么問題,可對方的表現太讓人訝異。對方不覺得這是簡單的咨詢,而是在懷疑自己的辦事能力。這是極度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第二,思維方式決定你的感受
之前聽一位老師的課,他說過發生事情未必會產生焦慮,這中間還隔著思維方式。思維方式才能決定你遇到事情是焦慮還是淡定。
這就是為什么同樣是高考,一些人能從容應對,而一部分人焦慮得睡不著覺,擔心考不好,擔心上不了好大學。
焦慮的人會選擇放大痛苦,比如說公司需要組織一場活動,焦慮的人會想萬一做不好怎么辦?這就是小時候父母告訴Ta,你要是不好好學習,以后找不到工作,你怎么辦?遇到這個問題,我們需要樹立自信心,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
思維方式是可以改變的,你能往更好的方向過渡,但這中間困難重重,你能否堅持是最關鍵的。
第三,想的事情未必會發生
比如,我和朋友吵架,我每天都擔心我們不會和好,但最后我們還是和好了。再比如,我們大學時擔心畢業后找不到工作,現在還不是找到了。很多你擔心的事情未必會發生,只是你不了解或者你感覺無法掌握而失去了部分安全感。
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我們都在追求更好的路上,試著理解別人的感受,別太苛刻了。(當然不想變得更好的人除外)
當然,外界的反饋只能刺激你進步,要想擺脫焦慮,必須下定決心建立獨立完整的自尊體系,讓自己的舒適區變大。
最后送各位看官一句話(主要是送給自己的),懂得道理很簡單,實踐道理才更難,成長的路上需要更多的耐心,如果你目前所處的環境給不了你包容,勸你別留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