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育孩子的話題,從來都是眾說紛紜,比如什么才是快樂教育,又比如很多人覺得各行各業里機器人不斷涌現代替悄悄填補了人力的各種局限,未來孩子們還有必要傻傻地學嗎?哪些能力才是未來孩子們競爭最需要的?……文章都做了分析,雖然有點長,但非常值得一讀。
有關教育,近年來各種流派、新潮觀念風起云涌,有關教育理念、公立還是私立、要不要學奧數、未來人工智能時代孩子該學什么,不僅是教育工作者需要考慮的問題,更是家長必須思考的問題。
有關快樂教育
很多企業說,現在的學生很多抗壓能力太差,逆商不夠,一點小挫折就受不了。
這說明什么呢?說明快樂教育是失敗的嗎?我們不能讓孩子盡量按照快樂的原則生活嗎?
問題并不在于快樂本身。快樂教育原則上也沒錯。問題在于,有一些快樂教育,只教給孩子隨心所欲,沒有教給孩子如何變得優秀。
企業的批評實際上點出一個非常尖銳的問題,那就是:很多快樂教育并沒有讓孩子做好準備面對社會。或者換句話說,這些在現實企業中受挫的孩子,實際上很需求這份工作,他們并沒有條件瀟灑地拍拍屁股走人。
事實上,在這個世界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快樂就好”或者“隨便做你喜歡的事”,真能做到這么隨興,不是家里大富大貴,就是天賦異稟卓然不凡。剩下的多數時候,當我們真的要在這個世界上尋找生存之道,我們要先獲得一個立足的位置,然后才能逐漸一點點擴大自己的空間。
一個孩子進入真實世界,首先需要做到這個世界認可的勝任,做到能夠讓自己按自己期望生活的優秀,然后才有空間和余地隨心所欲。
他需要學會優秀。
那怎么辦呢?作為普通人,我們必須要從小逼孩子頭懸梁錐刺股嗎?
那也不是的。將快樂與學習對立起來的觀點,實際上混淆了兩種快樂:因為不受約束而感受到的快樂,以及因為自我滿意而感受到的快樂。
我們從小到大生活在太過嚴苛和控制的管束中,因而稍微放松就快樂得忘乎所以,就像小時候父母不在家一定要熬夜。因此對孩子的成長,我們的徹底放縱幾乎像是給自己的一種補償:我想把我沒享受過的自由都給你,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可我們沒有想過的是,這種無人看管的自由快樂,一般持續不了太久也就倦了。如果真的始終生活在這樣的無所事事中,一個人很容易感覺到無聊,甚至什么都提不起精神。
而與之相對的是另一種快樂,一種感受到自己的快樂,因為自豪,因為實實在在體驗到自己的力量,因為看到自己的成長而持續的快樂。那是一種武功高手般的驕傲,我練功升級,我打遍天下無敵手。
孩子需要自由的快樂,也更需要自豪的快樂。很多時候,后者更令他們快樂。
那我們能怎么做?只是逼著孩子小時候學習,以便長大感受到自豪的快樂?
其實不是的。我們總是太低估孩子自身成長的力量。
每個孩子身體里,與生俱來都帶有對自己的自豪。我們真正需要做的是看見它,像一顆小小的種子一樣保護起來,讓它發芽。相信他自身的力量。當孩子感受到自己被相信,他也會學著相信自己,進而期許更好的自己。
當我們以孩子的成長和優秀作為目標,那是肯定可以批評和管教的,但這種批評和管教不等于壓抑和壓制。其中最大的區別在于,當你帶著挑剔和嫌棄管教,內心的話語是:“這孩子怎么這么煩人?”“這孩子故意給我添亂。”“這孩子天生脾氣太差,得管。”
而如果帶著相信和期許管教,內心的話語是:“不行,你完全能比這做得更好。”“你只是偶爾這樣,我相信你能更好。”“你這么棒,再做到這點,你就更棒了。”
父母所有的內心態度,孩子都是能感受到的。他們會按照父母心中的潛臺詞生長。
實際上,孩子最戀戀不忘的成長的引路人,不是那個對他撒手不管的人,而是那個發自內心認可他的人。完全撒手不管的狀態,孩子感受不到自己被信任;永遠說“你喜歡就好”,潛臺詞就是“我也不期望你能做好”。然而每個孩子都期待自己被期許,期待他人認可自己的天賦,期待看到自己的進步,期待在挫折與困境中有人能鍥而不舍地說“別放棄,你可以的,你就差一點點了”。
一旦孩子感受過被人信任和自我進步的喜悅,那么他將不會把努力當作快樂的敵人,因為他能感受自己的內在生命在生長。那是他未來抵抗困境、破繭成蝶的唯一力量,也是最長久的快樂源泉。
這是我想說的反雞湯第一條:放手不管不等于快樂教育。
快樂教育需要能讓孩子找到不斷超越自己的路。
有關公立教育
我們在長大后想要躲避的第二個洪水猛獸,是公立教育。
就像想要拋棄一切管教一樣,我們有了小孩之后的第一反應往往是:我可不要讓孩子再進公立學校了,體制內的教育太僵化了,我不希望孩子學傻了。
于是出路就是早早送國際學校,或者考最好的新興私立學校,為創新教學法歡欣雀躍。感覺如果不這樣做,就會讓孩子變成一塊石頭。
可是我們有沒有問過自己:這么多年公立教育學習,你自己真的學傻了嗎?如果真的學傻了,現在又哪有這種反叛精神,主動為孩子選擇其他學校?
事實上,在大學和工作這么多年,我就沒見過一個學傻了的人。確實有沉默內向的,有不善交際的,有過于耿直的,有循規蹈矩的,有適應能力不強的,但實際上,每個人都有其個人理由和偏好,不善言辭可能是善于觀察,也不等于學傻了。
隨著我們越來越獨立,越來越純熟地在社會里摸爬滾打,我們見到的油嘴滑舌和老謀深算的人越來越多,我們自己也越來越變成老油條,卻沒有問過:都是從小公立教育長大的,誰是那個學傻了的人呢?
其實我們真的沒必要像害怕洪水猛獸一樣害怕公立教育。公立教育至今仍有太整齊、太僵化、太保守的種種弊端,這都沒錯,但我們要相信的是孩子的內心:在今天這樣信息化的時代,即使學校再統一僵化保守,孩子的頭腦也沒那么容易變傻。
讓人頭腦簡單被禁錮的唯一理由,是眼界太狹窄。如果還是朝鮮時代缺乏外界信息,如果接收到的教育就是唯一的信息來源,那確實可能頭腦太單一僵化了。然而只要讓孩子打開眼睛看到這個世界五花八門的意見,他們的心自然就是靈活的。
父母能做什么呢?與其因為焦慮而逃避公立教育,還不如多讓孩子看幾本書,告訴他:這個世界上的事情,有人這樣講,有人那樣講,老師和學校是一種講法,但世上還有別的講法,等你長大了,自己做出自己的判斷。
我們經常過高估計學校教育的作用,低估孩子自己的力量。很多時候,每個孩子都是在學校環境中自己摸索著長大的。同樣的學校,每個孩子的成長路徑都不一樣。與其超越自己能力范圍想給孩子選擇完美環境,真的不如讓孩子自己擁有強健的成長之軀。
那如何擁有呢?也很簡單。多讓孩子看書,天南海北無拘無束地看書。看書的投資最低,而獲得的回報都是長在自己心里的。如果孩子心里有世界各地,那么無論在哪兒上學都是國際教育。
這是我想說的反雞湯第二條:沒必要對體制外學校盲目跟風。
想讓孩子自由思維,與其全依賴學校,不如直接培養孩子。
有關數學教育
上傳統公立學校,至少有一點還是不錯的,基礎知識比較扎實,數學能打下較穩妥的基礎。
曾經和一個以色列人聊天,他說他們國家上學非常放羊,下午都不上課,給孩子充分的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結果這種制度下,那種非常彪悍、智力過人的孩子得到最好發展,自學自主,長大之后常常出現杰出人物;但是資質弱一點的孩子普遍放棄了,基礎很薄弱,長大之后的知識素養比平庸還要差一點。
中國教育的利弊剛好相反:沒有給超常孩子自由成長空間,但是能確保大眾一般扎實基礎。傳統的公立教育按部就班,要求嚴格,經過小學到中學多年的練習,數學基礎基本上還是打得比較好。
數學學習真的重要嗎?未來時代還需要學數學嗎?
最近有時候聽到一些誤導性的說法,例如未來機器人都比人聰明,人都不用學理科了,所有人都學習哲學和藝術。這真的是誤導。且不說很多人的哲學和藝術可能更不如機器人,就說數學,如果真的不好好學數學,弊端是長遠的。
這就好比當初發明計算器之后,計算器算數已經比人快了,為什么我們還要學算數?如果當初真的有人因為計算器而放棄學數學,那么現在基本上屬于半文盲狀態吧,去銀行人家說個復利都聽不懂。
為什么要要學數學?數學不只是讓機器算算數這么簡單,數學塑造的是我們頭腦中看事物的方式。數學真正影響的是我們的大腦。數學是世界的秩序,缺少數學感知的人看事物是亂糟糟一片,數學好的人看同樣的事物,就是結構、數量和路徑。這就是大局觀和策略的來源。我就沒見過數學真正好的人后來發展不好的。
我們需要數學,它是讓我們獲得高層次認知的臺階。越是人工智能時代突飛猛進,越需要數學思維好的人,進入各個領域的創新過程。
那我們需要讓孩子從幼兒園開始上數學班嗎?
我不清楚小學的狀況,但我個人覺得幼兒園不必要。幼兒階段的孩子數學啟蒙很重要,但不需要用上課的方式,甚至上課的方式也不是最好的。
幼兒階段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培養數感,簡單說就是數形對應。把聲音的數、書寫的數、物體的數量和物體的順序,四種數的概念對應起來就是很不容易的事。一旦抽象關系建立,加減法反而是水到渠成的。此外重要的是頭腦中的空間想象力,就是頭腦對圖形各方向的操作,這也是在日常生活中培養最好。
幼兒的學習特征是浸潤的,最好也讓他們有一種“數學屬于天地,數學屬于生活”的感覺,而不是僅僅把數學當作答題卡上的算式。唯有這樣的學習,將來才能觸類旁通。
這是我想說的反雞湯第三條:數學學習在任何時代都需要重視。
數學學習,最重要的是抽象思維能力,一旦掌握受益終生。
人工智能時代學什么
說到人工智能時代,既然說起數學學習不能丟,那其他還有什么學習是重要的?
如果問我什么是未來人工智能時代孩子最必要的素質,我會說:寬闊的知識基礎,靈活的思維能力。
為什么要寬闊的知識基礎?因為只有基礎寬,選擇余地才會大。未來發展變化太快,孩子的一生中面臨不斷的轉向,如果知識基礎就太狹窄,又怎樣在新領域保持學習能力?未來的所以人工智能都是專家,人最大的競爭力就是復合型通識能力。
為什么要靈活的思維能力?因為知識對所有人都是一樣的,但是每個人拿知識能做的事都是不一樣的。獲取知識越來越容易,誰能把知識做出不一樣的加工,將是決定勝負的最關鍵因素。創造力是成敗關鍵,而它就是對豐厚知識的靈活思考。
這就是反雞湯第四條:未來人工智能時代也需要學知識。
任何時代都需要知識豐厚,人工智能時代更如此,只是未來更需要在知識基礎上靈活地推陳出新。
簡而言之,我今天想表達的核心意思是:學習重要,未來學習更重要。
我每每看到“孩子不需要好好學習”之類的雞湯言論,都覺得誤人子弟。“學習好可能反而不幸福”,是這樣嗎?我認識的學業頂尖的人,現在家庭事業生活多半都挺幸福。
我心中的快樂教育,不是“我不管你,你快樂就好”,而是能用快樂的方式學習,讓學習和不斷超越自己成為生活中最大的快樂。有自我超越的心愿,自律都不是問題。
我頭腦中的理想父母,是不打不罵、鼓勵孩子的溫暖父母,但不是對孩子沒有要求和期待。沒有要求和期待,孩子感受不到自我的力量。
父母在孩子人生最初的歲月里,要幫助孩子找到學習之路,引導孩子認識這個世界的知識,熟悉這個世界的符號。要用足夠的耐心,等待孩子慢慢理解,在每一個小的結點都給予熱情的鼓勵,讓孩子漸漸為自我感到驕傲,為接納新知識而感到躍躍欲試。到這個時候,走入學習之門,只會是一場令人興奮的探險遠征。
說到底,人類文明在向未來遠征。文明頂點從來不等所有人跟上,只是自顧自突破。誰能跟得上著遠征的速度,誰就能在下一個時代分享航海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