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上海連續21天40度高溫預警,整座城市陷入幻覺,史稱巖燒21天。
巖燒時期的時尚
天特別熱,那段時間出生的孩子男孩大多叫“涼快”“空調”“冰棍”,女孩叫“冰妞”“雪碧”,洋氣的叫“開利”“Cold”,這些人被稱為熱炸的一代。因為他們能適應高溫環境,后來悉數被派到火星上種土豆。
運動賽事公司繼續宣揚極限挑戰,最受運動者歡迎的不再是夜跑、熒光跑、彩色跑……而是新開發出來的燒烤跑,運動者在酷暑中一邊奔跑一邊互相撒胡椒粉辣椒面兒,孜然粒,刷燒烤醬……率先中暑的人將會裝在燒烤架上被抬上領獎臺。
那時候最能體現一個人身份的社交活動就是收到冷庫派對的邀請函。財大氣粗的主人把自己家的大別墅改造成室內溫度零下20度的大冷庫,俊男靚女們穿上自己最厚的羽絨服來赴約,嘖嘖嘖,奢侈的不要不要的。
雨神崇拜的興起
此時,在仙霞路的一個咖啡店里,女孩正向男孩迸發憤怒:我受夠了你的代碼和每天加班,我們就此分手吧!你就像這夏日酷暑一樣讓人無法忍受,我不會再回頭,就像天氣不會突然降溫一樣!
一個小時后臺風登錄,氣溫降至23度。所有的氣象學家集體發瘋:哪里憑空來的臺風給自己加戲!二人遂復合。
后來人們才知道,那個IT男其實是東海龍太子,來陸地學it是為了回龍宮搞信息化建設。人們為了感謝太子殿下帶給這做城市的清涼就把二人吵架的咖啡廳做成了紀念館,同時把那一天稱為雨神失戀日。從此,每年到那一天就會有無數人來紀念,有的是求降溫的,有的是求復合的,有的是求代碼無bug的,熱鬧非凡。
來自三體星的啟發
此時三體文明受到熱烈追捧,因為三體人在遇到極端炎熱酷寒天氣時能把自己脫水,然后像畫一樣卷起來收藏,直到氣候合適了再浸泡恢復。政府和企業投入了無數資金研發該技術,為人類未來早做打算。
水霞大學的冷春雨教授率先宣布攻克了這一挑戰,為了證明這一點他先把自己給脫水成了一件皮大衣。悲催的是別人一直無法復現他的實驗結果,更無法把他浸泡恢復過來。
后來人們就把冷春雨教授掛在了上海科技館,用來教育所有的小朋友:你們將來搞科研的時候一定不能像這位先驅一樣急著發paper證明自己,確保自己的科研成果能復現絕對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冰族人的長夏之殤
Summer?is?coming?!冰族流傳了幾千年的“長夏之殤”來臨了!
冰族長久以來一直隱藏在這個城市,安然躲過了無數個夏天。他們大多身材頎長容貌俊美,一年四季身體冰涼,一旦走到40度以上的高溫下就會出現蒸發效應,渾身蒸騰著云霧,仙人一般風姿,煞是好看。
這一次,天氣的酷熱使冰族再也難以隱匿行跡。女孩子都喜歡找個冰族男朋友,抱著就能降溫;商家聘了很多冰族人做模特,風姿綽約極為醒目;企業也開始招募冰族人做員工,讓他變身行走的冷藏柜給全員派冷飲……
然而,蒸發效應其實是冰族人生命力的流失,巖燒21天之后,冰族人元氣大傷,僥幸存活的也不過茍延殘喘。后世的冰族史學家論及此事,痛心疾首:打敗冰族人的不是長夏,而是虛榮。
巖燒時期的愛情
酷熱唯一打不敗的就是愛情。有一對情侶由于得不到雙方家庭的祝福就決定殉情。他倆在烈日下擁吻,直至熱死。雙方的父母傷心欲絕深刻反省,就以二人名字命名建立了一個基金會,凡是真心相愛的人在烈日下接吻都能申請,基金會會派人在現場給情侶打傘,打扇,提供冷飲。
后記:7月21日,大暑前一天,上海最高氣溫40.9度,創145年來最高紀錄。涼快的張看山躲在空調下讀《小說稗類》有感,決定仿照傳統中國筆記體小說寫點妄誕胡話,是以成文。
“天特別熱,最受歡迎的運動項目是燒烤跑,大家一邊跑一邊互相撒孜然、胡椒粉;那段時間出生的孩子大多叫“涼快”“空調”,他們被稱為熱炸的一代;在零下20度的冷庫里開派對是最酷的事……”
這樣的夏天是不是多了一些趣味呢?
圖片授權基于:CCO協議
公眾號ID:saydi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