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要談戀愛? 是酒不好喝, 還是手機不好玩?
畢業后,我們好像失去了很多理由,很多以學習為借口的雜事又撲面而來。之前發了個【半年說】:其實我的夢想是,在一個大城市的中心區(快遞外賣地鐵 mall一應俱全每天人來人往的那種)找一個高層的精裝單身公寓,一個人跟這個世界保持距離卻又不失煙火氣息地活著。這樣的日子想想都覺得幸福。
于是,就有人問:孤獨終老?不結婚了?之類的。有時候跟朋友聊起,可能我們這輩子就要做注孤生了。不過也挺好,我也沒覺得人一定要變成從才能活下去。那種從學校談進教堂的愛情,是挺難得的,不容易啊,所以也不是大部分人能做到的。對我來說,婚姻和愛情,可能更多是雙方的一種相互虧欠。我們相互照顧對方的心情,相互理解彼此的難處,看上去美好的相互讓步,也是在一次次把自己的底線往后推吧。我對你的習慣不爽,你對我的態度不快,還有兩個家庭間紛繁復雜的線理都理不清。我是一個特別討厭麻煩事的人,只想簡簡單單地呼吸的時候讓我去處理各種事情我會整個人都感覺不好了的。
不過,在我們身邊,好像更多的覺得不結婚不戀愛是一種離經叛道的行為。身邊不乏有人已經一畢業就被安排去相親。講真,我不懷疑這些家長出自他們內心的“善意”,可是很多的相親,不是有點畸形得像兩個人明碼標價拿著個子的籌碼攤在桌子上尋求耦合概率了么,快餐式的尋覓也會有擦出火花的可能性,只是更多了一絲將就的意味。
我們的祖先乃至我們絕大部分的父輩,都在用婚姻作為自己生存的一種人口紅利。以前生產水平低,農耕桑植的夫妻檔更能提高兩個人的總效率。簡單來說,一個男人自己種田,織布,洗衣,做飯,打掃,要兼顧這么多項必然有所不逮,而夫妻間的分工合作更能提高勞動產出。所以婚姻對他們來說,是繁衍的條件也是可觀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方式。可是對于現代的我們來說,24小時營業的便利店,日益完善的城市基建,還有各種發達的人工服務和工業化的便利讓我們一個人也可以過得有滋有味。
當然,很多人會覺得,人不能這么功利,婚姻是很神圣的一件事。所以,在還沒準備好的時候,慢慢來,別急著因為“適婚年齡”去趕著相親。我們有太多被趕著去做的事情了,18歲的時候,我不太確定自己未來到底想干什么,就被趕著填報了志愿。22歲的時候,我還沒準備好脫離學校又被匆匆推入了社會。人一急,就容易打亂腳步做錯決定。可是婚姻做錯決定后果就大了,不談離婚有多難還有多復雜,就談談責任吧。在還沒準備好完成自己的升等的時候,是否已經做好了當家長的覺悟。從一開始可能就面臨著小孩怎么養的問題,在ta還小的時候要想著怎么防止ta變成一個熊孩子,大了點想著怎么送ta去好一點的學校,再大又要想著ta以后應該學什么,諸如此類,還得時不時擔心ta的健康,ta的學業,也要面對ta的叛逆,ta的不爭氣。小孩子的一生,都去幫忙籌劃和幫忙,這一切,想想都頭疼。我沒準備好去擔負這些責任,如果不想擔,又何必把ta帶到這個世界上苦修一遭呢。
幾十年的光陰,真的能相守一生也應該少不了爭執和妥協。都知道婚禮上的誓詞聽聽就好,再多的雞湯都改變不了哪有那么多的幸福。如果你生命里該出現的那個ta遲遲沒有出現,你會去將就還是繼續守候。可能磨著性子,慢慢的,會連愛一個人的心思都沒有了。這么想想,一個人單著,自由又開朗地走下去,不是也挺好的么。
所以,未來的那個你,如果你不來了,也沒關系,我一個人,也會好好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