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講? 《定慧品》
那么,如何才能“于相而離相”?就是要體會到,一切事物都是依他而起。我們所在的這個講堂,看起來非常實在,但它也是由水泥、鋼筋、磚瓦、木頭等組合而成。離開這些條件,講堂在哪里?常人都執著在相上,唯有具備般若智慧,才能透過這些貌似實在的相,看到其本質是空的、不存在的。
乃至我們行善積德、作惡造業也是如此。你著相了,作惡就要下地獄受苦;不著相了,自然不會生起惡心,即使來到地獄,也不會有受苦的惡報。因果絲毫不爽,如果你造業時沒有惡心,受報時也就沒有苦果。比如你以善心打人,幫助他改過,雖然也會因此受報,但不會覺得痛苦。如果認識到世間一切緣起背后的無我,生命就沒有任何障礙了。否則的話,就會處處執著。執著善惡,執著苦樂,執著功德,執著有相的一切。所有這些執著,都是構成輪回的業力。
所以六祖直截了當地告訴我們:“于相而離相。”這是非常重要的功夫。
“于相而離相”,就是體。從相上證得這個體,叫體、相、用。這是佛法觀察世間的三個重要角度。比如你看一個人,要從前面看,背面看,還要從他的內心看:此人的內在品質如何?外在表現如何?做事能力如何?……這樣才看得比較全面。《法華經》是從十個角度觀察諸法實相,而《華嚴經》則是從體相用三個角度來觀察。對世間的一切事物,乃至對內心生起的貪嗔煩惱,都要這樣進行觀察。
在究竟處,一切萬物都是以無相為體。相是千變萬化的,而體是如如不動的。透過現象看到無我的本質,也就證悟了空性。如果你看到身體沒有“我”,看到思想沒有“我”,再以這個無我的眼光來觀察一切事物,就能確定,這個世界根本沒有所謂的“我”。所以,“于相而離相”是讓我們直接看到本體。(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