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 ? ? 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個,雨水。從今日起,中原大地的冰雪將開始融化,降雨開始增多,春又進一步地臨近。
? ? ? ? 那為什么叫“雨水”呢?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說,“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矣。”立春之后,天氣下沉,地氣上升,天地之氣開始混合合同。萬物受到天地之氣開始萌動。然而只有氣還不行,草木還需要受到雨水的滋潤方可生長。所以,雨水是一個給予生命的節氣。
? ? ? ? 古人喜歡法天地,所以他們總能從自然中總結出修身的道理。《呂氏春秋·孟春紀》中說“始生之者,天也;養成之者,人也”,“物也者,所以養性也,非所以性養也。”世間之物,本是天地用于養人,而人卻反過來大肆追求物,不知輕重,所以多惑、傷性而無法全德。
? ? ? ? 很多人喜歡老子的“上善若水”,也有很多人喜歡莊子的逍遙無為。雖然道家講絕圣去知,又要人虛靜出世,但是生活在今天的我們未必不能用入世的觀點來看待。“游心于淡,合氣于漠,順物自然”。生活中我們必定是有所追求的,但是追求并不等于強求。目標合理適度,順應規律而行,有了成就感則可以愉悅自己,這叫以物養性。然而貪欲過重,強求那些得不到的結果,只能讓自己身心俱疲,倍受挫折。
? ? ? ? 成長中也是一樣,沒有任何一種成長可以無端端地一飛沖天。就像《逍遙游》中所說的那樣,“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成長本是一件讓自己快樂的事,沉下心來,踏踏實實地走好每一步,自然有扶搖而上九千里的時候。而憑一日之力、十日之功就要達成他人數十年的積淀,無法達成則心煩氣躁大呼無用,不過是自己徒增煩惱罷了。
2.
? ? ? ? 對于看天吃飯的農民,雨的重要性自不必言,而詩人們對雨也往往是喜愛的,無論心情好壞似乎都能與雨扯上些關系。像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或是韓愈的“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這樣的詩句我們自是可以信手拈來。當然,還有韋莊的“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或是蘇軾的“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這樣的詩句也是耳熟能詳。
? ? ? ? 說到蘇軾筆下的雨,恐怕很多人最先想到的還是那句“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然而蘇軾所寫過的關于雨的詩詞可不只這樣,比如說,“微雨止還作,小窗幽更妍”,或是“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又或是“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 ? ? ? 我們這位大文豪的一生,也可謂是歷盡波折。從二十幾歲的豪情滿懷,到得罪新黨自請出京,經過烏臺詩案幾次瀕死,出獄以后又被貶黃州。好不容易在司馬光再度被啟用的時候有了東山再起的機會,卻因為自己的耿直而不得不再次自求外調。隨后的故事,便是一貶再貶,最終卒于北歸途中。
? ? ? ? 可是這樣的人生并沒有妨礙蘇軾的成就。除了詩詞文,他在書法、繪畫等方面皆有所長。面對著仕途的種種,他當然可以選擇痛苦地活著,每日發著牢騷;或是可以委曲求全,不參與政治斗爭。然而他都沒有,無論得意失意,他都選擇了以愉悅自己的方式去生活。所以我們今天還可以讀到蘇軾與蘇小妹斗詩,還可以談論蘇軾與佛印間的趣事,還可以在西湖看到蘇堤春曉,也還能吃到他發明的東坡肉。因為他總是處變不驚的,總是充滿生活情趣的,總是堅守著自己、取悅著自己的,所以到最后,他才能盼到“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
3.
我生于雨水,也生于除夕。所以,我總是覺得上天大概是想告訴我,生活要充滿歡樂,充滿活力。
于是我以取悅自己的方式度過了人生的前三十年。就像很多人問過我,既然有了穩定的工作,又何必勞神再去讀書;也有很多人問過我,這樣折騰是否值得。答案很簡單,因為讀書能夠讓我快樂,選擇讓自己快樂的方式生活,又有什么不值得。
大多數時候,我們追求一件事物的初衷是為了讓自己快樂。可是在追求的過程中,有許多人會迷失了方向,忘記了自我才是驅動力,轉而把動力的來源轉移到其他人或事物的身上。久而久之,我們就會開始將關注的焦點轉移到在追求過程中我們付出了多少,而屏蔽了在這個過程中外界給我們帶來的反饋信息。當一個人將這種封閉的單向付出系統作為舒適區的時候,壓力就會逐漸積累,人也便會開始覺得不快樂。這種壓力的演變,最終會變成以威脅的方式向外界索取。
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常常可以聽到一些不太舒服的論調,譬如一個家長對孩子說“我這一生都是為了你,所以你要聽我的”,或是兩性之間常出現的“我為你付出那么多,所以你要對我負責任”,或者放在朋友間,“我對你那么好,你為什么不能用同樣的方式對待我”。
這樣的索取最終都不會有令人愉快的結局。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始終我們都要獨自走向自己的結局,因此無論是在何種境況下,我們都要為自己負責,而我們也只能為自己負責。用那句爛了大街的話說就是,不要忘記你的初心。家庭也好,事業也好,友誼也好,學習也好,始終記得我們從起點出發時那個為了讓自己快樂的愿望。如果發現自己的處境已經無法使自己愉悅,那就從所謂的“舒適區”中走出來,去尋找自己靈魂的安居之所。世界這么大,走出來也許才能找到讓自己真正熱愛的事物,也才能讓自己活得更加精彩,更加真實。
至于我,這一路走來,風景雖然見得不多,但至少都保留了它們的美好。而身邊的人,則始終是你來我無任歡迎,你去我送上祝愿大家相忘于江湖。因為真正的朋友,是兩個始終能保持著自我的獨立卻又能在無數變換著的場景中產生情感共鳴的個體;因為真正的知己,是即使相隔天涯卻能隨時向彼此吐露最真實自己的依靠;因為真正的愛,可以跨越時間、地域、種族、知識,是用智慧與勇氣去成全彼此,是兩個個體一起有尊嚴地生活。
所以,盡管在人生第四個十年的第一天夜里,覺得對人生有些細思恐極,但我依然會選擇以取悅自己的方式去生活。而如果讓我許一個愿望的話,我想它應該是: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