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寫實小說重視回歸現(xiàn)實的土壤,還原真實的生活。劉震云的代表作《一地雞毛》描寫了主人公小林在單位和家庭的種種遭遇和心靈軌跡的演變。從生活中諸如菜藍子、妻子、孩子、豆腐、保姆、單位中的恩恩怨怨和是是非非等繁瑣事件中,反映了大多數(shù)中國人在八九十年代的日常生活和生存狀態(tài)。這部小說的諷刺藝術令人驚嘆。
《一地雞毛》的諷刺藝術首先體現(xiàn)在世俗生活對人的態(tài)度的扭曲和對人格的侵蝕。小林與妻子小李從大學剛畢業(yè)時期的理想主義到適應社會過程中遇到了很多不可名狀的潛規(guī)則,他們逐漸變得圓滑世故,變得冷漠。書中一段話令我印象最為深刻:“你也無非是買豆腐,上班下班,吃飯睡覺洗衣服,對保姆弄孩子,到了晚上你一頁書也不想翻,什么宏圖大志什么事業(yè)理想,狗屁,那是年輕時候的事,大家都這么混,不也活了一輩子?”小林與其妻子的轉變正是世俗生活帶給人們最深刻的烙印,是對當時社會底層人士生活最真實的描繪。
與其他流派小說不同,新寫實小說注重描寫世俗生活中的日常瑣事,通過真實的令人荒誕的生活的刻畫,打破人們對虛幻美好的認知。與瓊瑤的愛情小說相比,瓊瑤是“造夢”,而一地雞毛就是將真實毫無保留地揭露在人們面前,從而使人們形成對現(xiàn)實、自我的深層反思與考量。小說的情節(jié)并非離奇曲折,故事描述的就是生活中平淡無奇的瑣事但是卻有直擊人心的力量。小說借小林的遭遇描寫了社會上的所謂的“人情往來”和“世俗生存之道”,從而表現(xiàn)出對一些亂象的深刻揭露與辛辣諷刺。
小說的最后寫到小林在半夜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睡覺,上邊蓋著一堆雞毛,下邊鋪著許多人掉下來的皮屑,柔軟舒服,度年如日。由此便與文章題目《一地雞毛》完美銜接。諷刺藝術也被作者運用到極致。小說的結尾不像其他小說一樣有一個明確的結局或人物歸宿。小林的生活仍在繼續(xù)著,這樣的生活也許永遠都沒有盡頭,也許會有另外一種可能。就是這種無法解脫的苦悶會使讀者產(chǎn)生矛盾與痛苦。作者正是將這種無奈生存中又屢屢激起生命的韌勁與局部的激情描繪出來,在原生態(tài)的冷庫中透出生存的硬度。從而引導人們在世俗中悲劇感和異化感之下尋求出路和生存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