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紅教授講課,第二節學習分享:今天學到的兩個點,第一是社會性教育的改革與創新。在這里,張教授講了4點:1、改變傳統的道德教育,以密切結合兒童的社會性發展為主要的學習內容。第二,改變單純的課堂教學,以親臨社會,體驗生活為主要手段。第三,改變生硬呆板的說教,灌輸,以兒童自主教育為主要的學習方法是。第四,改變教師指定性的集體活動,以游戲小組合作,自主探索等為主的組織形式。第二,張老師又講了社會領域中為什么分為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的依據和優勢。社會教育的改革與創新,分別是從社會領域的主要學習內容,主要學習手段,主要學習方法和課堂組織形式的改變等方面來闡述的。
通過今天早上的學習,我有以下思考:
思考一:
不能說教。要以孩子親臨社會,體驗生活為主要的學習手段,學習方法。你比如說,咱們平常對孩子們進行的規則教育中的排隊活動。就不能單純的在課堂中來講,我們排隊的時候應該怎么做?而是應該結合具體的排隊活動,發現問題,討論解決的方法,再實踐這些方法,驗證方法,然后,反思總結,得出結論,大家一起做。
思考二:
思路是,科學領域的學習,要結合兒童的社會性發展,所以,就不能簡單的給出結論。這在繪本教學中,結尾處容易出現。《小馬過河》為例。
思考三:以張教授的講的這個給超市定規則的這個活動為例,我的思考:這個活動,通過調動孩子以往的生活經驗,然后制定班級里頭超市的一些游戲規則。以社會經驗為基礎,發揮孩子們的互相合作的這精神,思考,討論,最后呢,定下這種規則。充分顯現出了親臨社會,體驗生活在社會性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這個規則的制定,是通過回憶已有的經驗。其實,在班上,區角游戲規則的制定,就可以和孩子們一起來這樣做。但我們要知道,這個規則不可能一蹴而就成,也不是一下就做的那么完善的。今天想到幾點,咱們就做到幾點,明天遇到了問題,覺得還有還得有新的規定,那么你就增加上去。總的來說,咱們的社會課一定要結合生活實踐。去落實。
思考四:我們在這個日常的教學中,要充分尊重孩子,以孩子為主體,設計相應的活動。在這里,張明紅老師,講了襪子的案例:以一個孩子說襪子有個洞切入活動。觀察襪子,提出問題。那么,提出問題后,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有好幾個辦法,然后,讓分組去驗證這些辦法。驗證完,然后再來對比,討論,反思,看哪個辦法是最合適的。最后,我們就做這件事。用針線補襪子。這個過程就是典型的項目化學習的一個過程。接著,張教授又說了。襪子臟了怎么辦?這又是一個問題。仍然是大家每個人都積極想辦法,想出一個兩個幾個辦法,然后,再實踐驗證。哪個辦法最好呢?我們再進行比較,反思討論商議,決定得出結論。
老師們,慢慢的,隨著學習的深入,我發現我們對這個項目化學習會逐漸的熟練一點,也就不會顯得那么生澀,難以下手,像老虎吃天無處下手一樣。在這個項目化學習中,同時也會培養孩子的,這個小組合作意識,自主探索探究意識。同時,我們活動的組織形式,自然而然的就變成了小組合作形式,是自主探究形式的,游戲的組織形式等等
思考五:學習與發展之間的辯證關系。發展是學習的基礎,學習只能引領發展。幼兒園孩子一定是先有行為,后有認知。所以,我們教育是在活動中,通過討論哪個行為好,我們就要遵守哪個行為規則。關于認知,這是后面我們要探究的東西。所以,張教授,后來又說了,鼠小弟的小背心這個活動的失敗,在于老師通過這個繪本講了,我們應該分享,這是認知,這是知識,但是有了知識不等于有了行為。有了分享的知識,要讓他產生行為效應。還有待于個體的發展。
總之,社會課的教學中,孩子們社會性行為的發展培養,一定是伴隨著一些生活性事件的發生,一定是在生活中,實踐中,經歷中,隨機對他們進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