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寫材料的,但是今天想聊聊報材料的事。
前段時間組織成果評審會。參會的都是橫向的兄弟行業單位,我們是牽頭單位。
會后,按上級組織要求,一周之內各家要向上級報送一套相關材料,由牽頭單位負責收齊,一起報送。
重要事情講三遍。通知里、會議結束總結時、會務手冊里都強調了這件事。而且在會務手冊里第一頁特意加上了上報材料的時間要求和寄送地址、聯系人信息。
?1
接收材料過程中,有這樣值得學習的:
有一家單位,在報送材料前,會和你聯系,對需要報送的材料和要求一一確認,全程不啰嗦、無廢話,那叫一個干練。
有一家單位,報上來的材料分類建好文件夾,打開之后清晰、清爽,心里那叫一個舒服。
有一家單位,會后第二天就把電子文檔發來,隨后紙質版發了快遞,那叫一個神速。
有一家單位,寄發資料前告知你,預計到了之后,通過電話和你確認,那叫一個靠譜。
有一家單位,隨同電子文檔,還會寫上幾句致謝的話,那叫一個感動。
?2
同時,也有這樣拖后腿的:
1. 沒聽懂要求。要求各家全部都報,但是有的單位自以為是優秀的才報,把自己主動劃到了不優秀行列。
2. 沒當回事兒。有的單位不想上報,也就是退出。但是決定退出后,這件事情在他們那里就算了結了,要等你電話催要事才告訴你。
3. 有事耽誤了。開會的有的是領導,回去后甩手不管了,而具體負責的人又剛好外出不在,結果這事就給放下了。
4. 在那干等著。這次需要報的材料,是要求參會單位的上級單位蓋章同意的。遲遲不上來,打電話催吧,結果回復是:報到上級單位蓋章了,還沒返回來。
5. 重視不當的。說重視不當,就是會后,單位組織人又重新修改,結果遲遲不交。其實這力氣應該早下。
一樣的工作要求,結果千差萬別。各有各的套路,各有各的心理,各自也傳遞出各自的做事作風和氣質。
?3
其實我們工作中,報材料、收材料是難免的。站在收材料的角度看,也許這樣做會更好些:
1. 準時上報或提前上報。要求啥時交,就啥時交,或者稍微提前一點。這樣會讓人感覺你很靠譜。如果實在有困難,提前溝通匯報,說明情況。
2. 摸透意圖,對上路子。干活不由東,累死也無功。一定看清楚人家要什么,要啥給啥,切忌有啥給啥,說著想給啥就給啥。這樣你做的不僅僅是無用功,而是負功。
3. 行文標準規范。主要是格式方面,再好的材料,如果文檔標題不規范、排版不標準、字體不統一,等等,會顯得你不夠職業、不夠專業。經常會有這樣的情況,發來一篇材料,字體有的是方正仿宋、有的是仿宋,可能在自己的機器上看起來不明顯,但是如果對方機器里沒有其中的一種字體,你就露怯了,至少知道哪一段文字是你“CTRL+C”“CTRL+V”過來的。
①文檔標題要規范,工作中常用1、2、3等序號來標注各個修改版本的過程稿,但是上報時最好用規范名稱,或者也可以加上括弧,注明上報版。
②排版要規范,要用標準排版格式,包括字體、頁邊距、行間距、頁碼等。國家有標準格式,有的單位有自己的慣用格式。建議首選單位內部格式,這樣看起來比較習慣和順眼。如果給上級報材料,你過你采用了上級單位慣用格式,絕對會讓上級單位眼前一亮,毫無違和感。
③多文檔要編號,如果同時報送多個文檔,基本上報送通知里會有順序,要按順序編好號。
4. 盡量確保質量。也就是別對付。其實下點功夫,弄得好一些,和對付一下交上去,你都是花了力氣。如果確實不想交,就直接溝通,說明情況,說不定也不差你這一家,不如不報。幾年前一次收基層材料,有家單位居然把部門的總結直接發來,更過分的是連里面的落款、人稱都沒調整一下。看到這種材料,感覺一下子就都不好了。
5. 杜絕低級錯誤。材料里的人稱、單位名稱、數據要準確、要完整,這樣才好用。另外不要有錯別字,很低級的錯誤,但是對形象的殺傷力很大。
6. 報送后要確認。報送材料后,要及時和收件人聯系確認,是否收到。
7. 注明聯系方式。在報送文檔同時,要注明發件人的姓名、聯系電話,確保一旦有問題,可以及時聯系到人。
?4
做好這好之前,最應該做到,還有一件事,就是溝通。
就到報送材料通知后,不明白的一定要及時溝通。一般要收材料,相關單位或組織都會指定一個人負責。而工作期間甚至是業余時間,接到咨詢電話,他都不會意外的,而且會感到更踏實一下,因為經過這樣溝通后上來的材料,質量也許會更好些。
溝通是要客氣,比如最好別直呼其名,弄不清級別,可以統稱主任。曾經一次以政研會名義通知,結果對方開頭就叫“**師傅”,這樣不職業。要簡練,別半天說不清,開口最好直奔主題,干凈利索,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可以提前打個腹稿。要全面,一次把問題想全問完。
暫時想到這些,日后想起什么再補充進來,自備自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