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在人群里痛苦,不如在孤獨里狂歡

不知道什么時候,吃飯從一堆人變成了一個人,一手拿筷子一手拿手機假裝很忙的樣子,因為害怕別人投來的眼光。

不知什么時候,成了一個人去澡堂洗澡。忘記帶飯卡也只能無奈地折回去,洗澡也是匆匆忙忙,生怕被人發現是一個人。

不知什么時候一個人上自習下自習,覺得無聊就去小攤上買些宵夜,坐在長凳上啃完。

那時,我以為這是我最孤獨的狀態。當時以為被世界拋棄,心里憋屈難受,就給灌得一首好心靈雞湯的哥打電話,他總是輕輕嘆一口氣,說,“丫頭,你得適應孤獨。”

他常常以這句話的格式,告訴我很多人生的道理——“你要學會適應尷尬.....你要適應失敗....你要適應......”

好,我強迫著自己去適應這突然闖進生活的孤單。后來,或許是時間越來越長,或許是習慣使然,我竟然真的如他所說,適應了這當初視如仇敵的孤獨。

我喜歡上了一個人走在梧桐道上,聽純音樂的感覺,輕松歡快。我喜歡上了一個人騎著自行車穿梭在夜晚的清風里的感覺,自由自在。我喜歡一個人坐在窗前看夕陽,一看就是一下午,閑適舒坦。我喜歡一個人坐在教室里,寫寫文章畫畫小畫,享受沉迷。

后來,稍長大一些,接觸到一絲社會,才知道孤獨的更深一層含義。

很長一段時間里,相冊里只有風景;沒帶傘的下雨天,只能頂著書包跑回租房;生病的夜晚,捂著被子腦袋發燒眼睛發酸;最痛苦的莫過于,不曾遇到靈魂的相知者,無話可說。

這時,我又被孤獨纏繞。


可人生不就是這樣。等我適應這段路程上的孤獨,定又有別的孤獨等著我。

我們的一生要走很長的路,沒有誰會一直陪在誰身邊。父母總會有頭發花白,漸漸老去的那天。愛人也會很晚才出現。等到了某個路口,我們的朋友也會揮手說再見。

我們都是在孤獨里前行者。既然總會被孤單籠罩,那我們又為何不去適應它,甚至——去享受它。

我時常讀周國平先生的文章,在他從9月到6月發文期間,竟有7篇解讀孤獨的文章。如此頻繁,真的可以說很驚訝。

他說,“人們往往把交往看作是一種能力,卻忽略了獨處也是一種能力,并且在一定意義上是比交往更重要的能力。”

所以說,不擅長交際,固然是一種遺憾,但學不會獨處,又何嘗不是一種缺陷。

根據心理學的觀點:孤獨被視為獨處時的思索過程,獨處更是一種對內在世界的整合。在這個浮躁的社會里,我們這顆躁動的心是不是應該沉下來,好好思索一下。

與其在人群里痛苦,不如在孤獨里狂歡。與其在人群里強顏歡笑,不如潛靜于心,開始自己成長路的漫漫征程。

即使這條路上陰云密布,黃沙漫天,荊棘遍野,當我們翻過那座高峰,便是柳暗花明,便是落英繽紛、便是豁然開朗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