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高校畢業生又創新高,規模預計1076萬人,同比增加167萬人。
? ?同時,根據教育部最新消息,從5月1日起取消初中畢業后普職分流,中職生不僅可以讀大專,還可以讀本科,往后走高校生人數估計會繼續創新高。
? ?其實在2011-2019年的10年里,我國高校畢業生從660萬人到834萬人,也不過才增加了174萬人,而今年新增的167萬人,相當于之前10年的體量。
? ?畢業生大幅增加,主要還是因為高校擴招,2018-2020年高職專科、碩士、博士都大幅擴招,當年龐大的入校生形成了如今千萬人的畢業潮。
? ?現在,這群龐大的畢業生要么是繼續深造,要么直面就業市場,于是市場上又興起考公、考研熱潮。
? ?2022年全國考研人數457萬,同比增加了80萬人,但招生人數110.7萬人,相比于去年111.4萬的招生人數還下降了,今年大約有340萬名考生落榜。
? ?國考報名人數達到 212.3萬人,但實際錄用人數只有3.12萬,報錄比高達68:1,猶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 ?前段時間,國家統計局公布了今年3月份的16-24歲失業率,達到了16%,算是近些年的最高值,即便是疫情剛開始的2020年3月16-24歲的失業率也僅13.3%。
? ?去年被打擊的,教培、房地產、旅游、互聯網等行業又全是年輕人扎堆的行業,這些行業都在掙扎求生存,存量的從業人員都面臨失業,更不要說再吸納如此多的高校畢業生了。而新興行業比新能源、集成電路、芯片等產業,一時半會也要不了那么多人。并且一眾互聯網大廠又往外輸送優秀人才,不少企業的年度主題詞也變成了降本增效。
? ?又因近期疫情,多地產業都步履艱難,尤其是汽車產業,前段時間蔚來、特斯拉、上汽、寶馬都傳出停產的消息,好在現在相關復工復產工作已經在推進,但部分企業就因停工停產被海外尤其是東南亞搶走了大量訂單,再加上隨著全球復工復產,出口訂單減少,就業崗位也會隨之減少。
? ?所以大家考公考研整的熱火朝天,一方面是因為疫情經濟下滑企業需求減少,招聘崗位下降;二是經濟下行及35歲定律的壓力讓大家的求穩心理越來越突出。
? ?并且如今體制內的收入早已不是我們印象中的低薪。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0年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97379元,也就是說廣義的體制內平均收入就是這么多。東部發達地區的基層公務員薪資已經上11萬了,僅是工資就超過了絕大多數人,網上還有人為清華北大的高材生去北京當城管、杭州街道辦做基層惋惜,你只是不知道人家的待遇罷了。
? ?就比如杭州余杭區街道辦的例子,除了基本薪資(30萬+)外,還有6-8萬的安家補貼、1600-1800元/月的租賃補貼、5-20萬的購房補貼、落戶、免費的醫療體檢、相關人才休養、子女入學等方面的便利和優先保障,一個都沒拉下,這些福利待遇甚至比高薪還誘人。
? ?事實上,不管是本科生還是博士生,找到一份能糊口的工作并不難,難的是找到心儀的工作。所以現在的畢業生就陷入了一個困境,想去的地方去不了,缺人的地方自己又不愿意去,不少人都認為自己寒窗苦讀數十載不應該去工廠打螺絲,去服務業伺候人,都認為自己值得更好的前途。
? ?于是預期和現實的差距,供需錯配下就成了畢業生就業難,企業招人難的雙難局面。
? ?去年伊始,互聯網大廠的程序員們還紛紛反內卷、反996,誰知在監管加壓及中美沖突的背景下,中概股紛紛腰斬無一幸免,大廠開始往社會輸送優秀人才。以往還在爭論內卷和躺平,現在才發現想卷都沒機會卷了,難道真像馬老師說的996是福報?
? ?現在的經濟形勢下,年輕人實際上并沒有太多選擇,隨著上升通道的收緊,以后階層只會越來越固化。人們擁護高考,因為高考最公平,讓小鎮青年和大城市有比拼的資本,小鎮做題家也得以跨越階層,但現在的年輕人想打破階層只會變得越來越艱難。
? ?以往總聽父輩說,他們是最困難的一代,事實上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無法逃脫的宿命。對于現在的年輕的畢業生來說,意識到時代的改變,從幻覺和網絡中醒來,降低預期趨向實際,腳踏實地努力生活才是硬道理。畢竟我們仍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現實生活中還有許多手停即口停的人,不是每個人都有躺平的資格。
? ?今年這種情況看似新高,但可能只是未來更加艱難局面的序曲,已有機構預計,2023年,考研人數將突破52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