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星期五第一節,應教研組安排,全組成員隨同幾位領導參加了青年教師馬雅云八4班地理公開課(多年的政史組今年改組為政史地教研組)。
地理課,一直是我歷史專業周邊信號最弱的鄰邦,若說基礎知識,充其量只剩下初中時老師諄諄教誨的一些輪廓,甚至還不及眼前學生的儲備量。
所以那天的聽課,只以教師的教學技能和課堂學情的把控能力,以及教學流程中細節的處理機智為目標。坐在課堂里,聆聽、觀看的同時,也曾細想自己幾十年里已經形成的隱隱痼疾和新理念的學習中邯鄲學步的幾招比劃,暗暗中期盼,能在青年教師的課堂上吸取些新鮮血液,偷幾招新理念下的新秘籍,為自己不惑的歲月里添幾份站講臺的自信和激情。
授課內容是《中國主要山脈的發布》,篇幅只占課本的一面半,中間還穿插了一張《中國山脈分布圖》,學生在5分鐘之內就完成了全文閱讀。學習目標在教學流程中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1)解讀圖標方向→(2)認讀和識別我國主要山脈的具體位置以及分布走向→(3)解讀和分析國界山和省界山的含義→(4)鞏固練習。
縱觀教材編寫的框架,本節內容應是后期內容進一步延展的基石,所以篇幅雖短卻是精華。當時與同科老師短暫交流后確定,本節內容目標(2)是重點,目標(4)是難點。
小馬老師的課,教師教態自然大方,語言清晰柔和,板書設計精煉,示范圖畫得形象逼真,課件制作生動,學生學習狀態良好。遠觀,一群準備展現自我的孩子,在笑語盈盈的年輕老師的帶領下,借著生動的課件鏈接及動畫片中熊二熟悉頭像的催化,共筑了一堂寓樂學好學為一體的現代版新理念旗幟下的快樂教學課;近看,我卻心生悲涼,為自己,更為青年教師未知的明天。
課堂流程非常舒暢,猶如一股小溪遇到了地勢低且平坦的河道,大有勢如破竹的風采。全程教師預設的的問題,不論是學生齊聲回答還是個體展示,幾乎都是標準答案。因為沒有不同的聲音出現,教師只能繼續下一個環節去破竹。慢慢的,教師成了一群推手的竹,學生則順勢占勢,愈戰愈勇,大放光彩。(因為教師預設的問題答案都在書上,課件中凸顯的問題就在每個學生的手指下按著,只待教師起聲,學生就急不可待的接聲唱和,其樂融融……)
這一幕在我看來,熟悉的同時更是心痛,往事尤如一條皮鞭,將我抽回到了初上講臺的那一刻。
二十多年前,因學校缺英語教師,我被強行架上了英語講堂。懷揣著中學積攢的那些微薄英語知識,謹小慎微的模仿著當時死定的教學流程,誠惶誠恐的開講了我的第一堂公開課。課后回顧,死定的教學環節中每一塊積木我都和孩子們一一踩過,無一遺漏,重點已多次強調,難點也在訓練中翻查N次,沒有發現地雷,至于暗藏的疑難雜癥都被我巧妙的繞過,自信課堂上沒有發病,想著暗自竊喜,還有些洋洋自得。
不料,在下午的評課活動中,當時的同仁及領導高度贊譽結束后,我的恩師滿懷期待卻又難掩心痛的說道:“‘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作為一名教師,在課堂上傳授知識看似是全部,實質上它只是底色,真正在學生這塊白色的宣紙上涂鴉繽紛的色彩,才是我們教師上課的歸宿,而這一歸宿的實現,則要靠教師深厚的教學素養,來激發學生們執筆的興趣,來培養學生們構想美麗圖畫的創造力。這份歸宿應該是我們每一位教師站講臺的使命,也是我當教師幾十年對古人將‘傳道授業’置于‘解惑’前面的理解,望你在以后的教學中參考……”
恩師的一番話如當頭棒喝,讓我無地自容。再回想那堂課卻已是一幕“皇帝的新裝”。在感激同仁及領導的鼓勵、包容和愛護的同時,我更感激恩師那醍醐灌頂般的提醒和鞭策,也正是那番話讓我明白了教師不同與一般的老師-----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
歲月如歌,世事變遷,雖然教學理念在不斷的更新,但有些東西卻需要我們一直堅守。
面對小馬老師的這堂課,我曾設想,如果是上給七年級學生,從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培養學生閱讀教材及口頭表達能力諸方面審視,這無疑是一堂很成功的公開課,說是一堂觀摩課一點也不過譽。然,眼前課堂里坐的是八年級學生,手捧的是初中四冊地理中的第三冊,現在依然置后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不能不讓人視而不見。
如果只以當前新理念大旗下優質課的評選模式和評委們表面繁華的評課喜好來衡量一堂課的成敗,青年教師將如何成長?在他們漫長的教學生涯中,待鉛華漸逝、激情磨損后,師生鏈接的根本---親師,靠什么來墊補呢?待暮年蒼蒼時靠什么去支撐那聲“老師好!”底氣呢?
帶著往事的沉痛和對小馬老師地理科班出身優勢沒能發揮出來的惋惜,思緒一直很混亂,以至于在評課中過多的帶有情緒,再加上本來就缺乏我恩師那般委婉的表達和點撥的機智,讓小馬老師很難堪,冷靜越久,愧疚也越長。
如果說評課中對小馬老師“授魚”的拷問方式讓我愧疚,那不能給予小馬老師“授漁”的指引卻是我放不下沉重的根源。作為一名教師,面對不同學科、不同授課主題、不同學情,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增強學生諸多的責任意識,應該從哪些方面或說那個點著手呢?
說實話,這既是我幾十年來追逐的點,也是我從教幾十年來一直未解的困惑。
曾幾何時,我從同步教學的模仿到異步教學中的尋找,即使眼下如火如荼的和諧教學的探究里,無疑不是課標方框里高大上的能力目標指導。就在2014年學區培訓中,上座的專家還專門用了一個下午的時間領著百十號基層教師,舉著新理念的大旗,重走了一趟“新課標的長征路”。當時我就暗想,面對一片森林,上峰揮舞著一面一色的旗幟要整片樹木靠攏看齊,作為參差不齊幼苗旁邊的我們,即使每個教師都穿上一雙“恨天高”的鞋子,不見得老天爺能眨眨眼,這一任重何止一個道遠了得!
在這樣的郁郁沉沉中,不覺已進入不惑之年,這份迷漫始終在我的課堂里縈繞。如果說培養學生如何整理筆記,引導學生通過繪制思維導圖來提煉知識精華,算是給學生學習能力的一種培養,面對教育這項工程也不過是一粒沙子,不足一提。
今天小馬老師的一堂課,讓我再次深思,再次翻閱以前的讀書筆記,再次與幾位資深教師和青年教師交流探討,在不同思想和不同經驗的碰撞中,我突然豁然開朗----如何在40分鐘的一節課里,實現所謂的教學目標,達到培養學生能力的目的,答案就是——重新整合教學目標,做到目中有人。
首先,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將教學目標分解開來,再結合不同學情的實際,制定出適合當前學生接受的教學目標。
比如,九年級歷史關于“工業革命”這一課,教師在指導學生了解工業革命發生的歷史背景、開端、過程以及后世影響后,針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一觀點,提供今天美國的硅谷、中國的中關村等資料,讓學生明白當今世界的競爭歸根到底是科技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以此進一步引導學生認識知識的重要性,以達到學生對自己未來的思考,應該算是達到了學習這一課的目標了。
其次,教師也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重難點,重新整合教學目標,做到以人為本。
比如,小馬的這堂地理課,既然識記“我國主要山脈的發布和走向”是這節課的難點,教師可以根據學生識記知識點方法不當,死記硬背相像普遍這一學情,在完成了解讀教材的目的后,將指導學生采用多種方式記憶知識點作為本節課的終極目標,在一節課結束時,既掌握了相關的知識點,又學得了一兩種識記方法,這不能不算是學生的一種額外的收獲。
另外,教師也可以針對學生學習中一直困惑的問題,自行設計一堂專門解決這一問題為教學目標的課,以達到給學生解惑的目的。
比如,學生面對選擇題往往不知道依據什么去選擇,或不明白如何抓住有效信息去選擇,對此,教師可以設計一些不同類型的選擇題,或利用學生課外作業中的所有選擇題,授予不同的解題方法上一節解題課,這樣,既全方位的復習了已經學過的知識點,又可在實踐中學得幾種解題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總之,教師面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可以根據具體的學情,試著將相應的教學目標加以分解,借某個教學環節為切口,重新整合出適合當前學生的接受能力、能與學生的需求達成共鳴的子教學目標,讓學生在每一個40分鐘的課堂里,都有需求得到滿足,都有某一方面能力得到培養的機會,使教師的課堂教學在不同層面上實現“傳道授業解惑也!”的使命。
知道,這樣的課堂,雖不能一次性達到課標中的教學目標,但至少走近了一步;雖不能一次性夠上愛國情感的教學目標,至少引起了學生對自己未來的思考;雖不能一次性改變學生不當的學習方法,至少讓學生看到了恰當方法的高效性。相信,只要堅持跬步的積累,行千里的目標肯定會越來越近。
……..
以上關于我對教學目標實現的理解,知道還比較膚淺,知道還有待與各位同仁進一步探究和實踐,但在小馬老師的課堂上得到啟發還是感覺很欣慰,至少讓我發現了改進課堂教學的努力方向,在此,衷心的感謝小馬老師,是你的年輕,讓我獲得了成長的機會。
愿,我們一道成為讓別人幸福的幸福人!
? ? ? ? ? ? ? ? ? ? ? ? ? ? ? ? ? ?2016年09月22日